
上個星期六(10月14日),紅螞蟻接到朋友的「求救」電話:
「我在你家附近吃飯,你可以過來幫我結帳嗎?」
別誤會,朋友不是想敲詐,而是真的「身無分文」。
因為新加坡兩大銀行——星展銀行和花旗銀行的數碼及線下服務都同時出現中斷,歷時超過18小時。
朋友既不能刷卡付款,又無法從提款機取錢,身上的現金又少過5元,也真夠狼狽的。
好在紅螞蟻有其他銀行的信用卡,錢包里也有足夠現金,才有辦法向朋友伸出援手。

手裡握著星展銀行的信用卡和電子支付應用,卻一分錢也用不了。(新明日報)說好的無現金社會呢?
其他新加坡人可沒那麼幸運了。
網民Sunthory出外買晚餐時發現無法提款,電子支付應用PayLah和PayNow也不能使用,不巧母親去了馬來西亞,獨留他一人在家。
他原本打算找親友借錢,卻發現乘搭公共運輸使用的銀行卡也「背叛」了他。
錢包里只剩1元的他,只好拍TikTok視頻請求網友「施捨」:
「沒錢,沒人生,沒愛情,什麼都沒有。我需要幫忙,我真的很餓。」
@sunthory
IM BROKE PLS DONATE ME FOOD
♬ original sound - thor(?)
跟朋友外出吃飯的翁予曈(20歲,學生)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她以為現在已經邁向無現金社會,因此平時出門都不帶錢包,沒想到沒有現金會那麼不方便。
「跟朋友點了晚餐才發現銀行服務故障,我當時很害怕,以為要去洗碗了。還好服務員很熱心,提議幫忙先買單,她說她相信我們。」
受影響最大的其實不是消費者。一些商家說,單是星期六就損失近10%的營業額。
垂直農場Sustenir平均每天通過線上平台會接到100個訂單,銀行服務中斷直接斷了它們的財路。
銷售主管阿索坎(Kala Asokan)接受亞洲新聞台訪問時說:
「我們採取『現買現取』的模式,身上沒現金的顧客無法立即付款和取貨,結果我們失去10到12個訂單。」

一些餐館在點餐機旁張貼告示,提醒食客不能用星展銀行信用卡和PayLah付款。(聯合早報)銀行數據中心竟然外包?
星展銀行可說是「前科」累累。
今年3月29日,星展銀行的數碼服務因出現程序錯誤,故障長達10小時。
5月5日,星展銀行的數碼服務和自動提款機服務,又因程序編碼出現人為失誤,導致系統容量大幅減少,服務斷斷續續,花了近七小時搶修。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當時警告,在短期內發生兩次故障是不可接受的,因此調高對星展銀行的額外資本要求增至16億新元。
原以為這會起到阻嚇作用,沒想到時隔五個月,又發生今年第三次大故障。

為應對突髮狀況,星展銀行的所有分行在上個星期六特別召回員工開門營業,協助客戶進行交易,直到晚上10點。(聯合早報)
星展銀行的初步調查結果,更是揭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情況:
原來星展銀行的其中一家數據中心,早已外包給一家美國供應商。
據《海峽時報》報道,這項合作協議是在2017年11月簽署。
供應商易昆尼克斯(Equinix)成立於1998年,是在美國上市的一家數碼基礎設施公司,在全球設有超過220個數據中心,包括澳大利亞、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
易昆尼克斯今天(10月16日)答覆亞洲新聞台詢問時解釋:
其中一個數據中心在進行系統升級時,因冷卻系統出現技術問題,導致部分機房的溫度升高,連帶影響到客戶服務運作。
原來,千錯萬錯,都是系統太熱的錯。
基於保密條款,易昆尼克斯不便透露其他受影響客戶的身份,只證實星展銀行是其中一名客戶。
不過,網絡狀況監測網站Downdetector的數據卻顯示,電信巨頭新電信(Singtel)與星和(Starhub),以及社媒平台WhatsApp、Instagram和臉書,星期六也一度無法使用。
難道這純屬巧合?

網絡狀況監測網站Downdetector顯示,上個星期六有多家銀行、電信公司和社媒平台的服務一度中斷。(Downdetector網站截圖)超過九成中小企業採用電子支付
儘管星展銀行在服務中斷後,曾多次在臉書發文更新事態進展,並強調客戶的資金和存款安全無虞,但一年內「凸槌」三次,難免還是會打擊客戶對銀行的信心和觀感。
自2014年首次提出「智慧國」發展願景以來,新加坡政府一直大力推動電子支付轉帳,如今也已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了電子支付應用,你去小販中心吃飯還會帶錢包嗎?(聯合早報)
根據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上周發布的首份《新加坡數碼經濟報告》:
去年有92.8%的中小企業已經採用電子支付,比起2018年提高33個百分點。
隨著電子支付日漸普及,包括銀行在內的服務供應商是不是也有社會責任,提供安全穩定的服務,讓消費者和商家可以無後顧之憂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