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0日訊)郵輪上使用的一體化檢測儀器準確度無法與實驗室相提並論,而且船上也不太可能藉助第二個檢測平台覆核檢測結果,因此有乘客檢測呈陽性或許只是虛驚一場。
《聯合早報》報導,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受訪時指出,本地大型實驗室的檢測機器也曾出現「假陽」結果,但「實驗室就像大型廚房一樣,可以拆解各種儀器,了解哪個環節出問題,也有複查的能力,一體化檢測儀就跟快熟面一樣,出現問題就無從查起」。

乘客分批下船回家。(《聯合早報》)
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學亞太學會會長淡馬亞教授也說,檢測結果有出入原因很多,其中包括機器問題、取樣問題等等,「最後還是應該通過血清檢測或者另外取樣,來確定檢測結果」。
不過,海洋量子號檢測到呈陽病患後決定返航,梁浩楠覺得是正確的選擇,因為「風險很高,返航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
海洋量子號抵港12個小時之後,未曾與83歲早前被「確診」為病患接觸的乘客昨天傍晚約7時30分開始分批有序下船。受訪乘客普遍認為事件處理得當,未來如果有機會還會乘坐郵輪出海。
空服人員陳偉健(31歲)是最早下船的其中一位乘客。他受訪時說,服務員到各個客房敲門通知乘客下船,整個過程相當順利。
「包括上岸後的檢測,所花的時間不超過10分鐘。」
乘客西蒂贊米雅拉(43歲,公務員)和同行的雷阿茲漢扎(44歲,運營技術員)原本預定昨天要登上海洋量子號世界最高的郵輪瞭望台「北斗星」觀賞美景,他們對提早折返難免有些失望,但也只是歸咎於「不走運」。
雷阿茲漢扎說,周一登船的乘客上個周五就接受冠病拭子檢測,間中或許會接觸到病患,他希望這個安排未來會改進。
據知,早前「確診」乘客和與他同行者,將得到皇家加勒比全額退款,而其他受影響乘客,則退一晚房費加上贈送一晚房費,賠償有效期是一年。
陳偉健認為賠償是足夠的,他未來也還會考慮乘坐郵輪。「想出來玩就該承擔風險,做好準備面對一切狀況。」
下船後才得知有病患可能是「假陽」的幼教老師沈瑄芸(37歲),坦然接受提前折返的安排。
她說:「前兩天有得玩我已經很高興了,少一天雖有些遺憾,但還能接受,因為無論疑似病例和確證病例都要處理好。」
乘客下船後自行安排回家的交通工具,郵輪中心昨晚也有不少德士排隊準備載客。其中一名德士司機陳志強(46歲)告訴記者,他看到有其他同行進入中心,就跟著進來。
「我有把握乘客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當局讓他們下船……只能看幸運不幸運,平時在路上跑也有風險,注意消毒,也還會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