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日訊)大馬專家指稱當地魚產遭受內分泌干擾物質污染而變性或成同性戀,有公眾擔心吃多是否也會「轉性」,新加坡學者表示極不可能。
大馬媒體日前報道,水溫化學(hydro-chemistry)專家阿末扎哈林表示,大馬河流的魚被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Disrupters,簡稱EDC)的污染,改變了它們的荷爾蒙。
「EDC可改變魚類的荷爾蒙,進而影響性向,導致雄性魚喜歡雄性魚,雌性魚喜歡雌性魚。」
阿末扎哈林稱,這也會導致雄性魚產生雌性魚器官,反之亦然,若公眾吃太多這些魚,干擾物也會囤積體內。
有部分新加坡公眾看到網上報道後提出,這些魚人類若吃多了,是否也會像魚一樣「轉性」,尤其新加坡有很多魚都是從大馬進口的。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的宮知遠教授回複本報詢問時指出,這類干擾物是否會干擾我們的荷爾蒙系統,取決於攝取量,但改變人類性向的可能性極低。

新加坡國大生物科學系宮知遠教授。(取自國大網站)
「這些化學物質造成的影響一般只會在胚胎初期發生,我認為改變性向的說法有點太極端。」
宮知遠教授也提到,雖然研究顯示魚類在發育初期被污染,確實有可能改變性別,但並不清楚是否真的會改變魚的性向。
擔心污染物質的話,新加坡學者指出,可改吃魚柳或少吃魚內臟和魚頭。
阿末扎哈林建議,公眾可少吃魚,一個80公斤的成年人可安全食用一公斤的魚,小孩則不吃那麼多,視個人的接受度。
但宮知遠教授認為,污染物質對人體的影響得看很多方面,包括個別新陳代謝能力等,並不至於要小心吃魚。
「如果真有疑慮,公眾可以考慮吃較小或較年輕的魚,因為累積的污染物質較少,或者改吃魚柳,或避開脂肪量較高的魚頭、魚皮、內臟等,因為這些部位或富含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