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0年左右,新加坡就著手在國家戰略層面制定長期的生物醫藥產業規劃。20多年來,新加坡的生物醫藥生態不斷演進。2021年,新加坡生物醫藥製造業全年產值較2020年實現11.1%的增長。據新加坡統計局年度報告數據顯示,生物醫藥產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4%、新加坡的年出口總值的20%。
您知道嗎?
目前,60多個生物醫藥生產基地遍布新加坡,年產量超過290億新元,擁有24,000多位員工,以及30多個研發中心,研發支出超過6億9千萬新元,頂尖研發人員超過2千人。
全球排名前十大的製藥公司有8家在新加坡設有工廠,全球前十大藥物(按收益排名)的其中4種在新加坡生產。
新加坡針對研發生態系統的投資也在不斷增長。2021-2025年間,新加坡250億新幣「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5,簡稱RIE2025)預算中,有近26%投入到四大戰略領域,其中包括人類健康與潛力,支持產業研究、技術轉化、人才培養、企業孵化、IP授權、生產上市。
亞洲生物醫藥的翹楚
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亞洲生物醫藥中心,經過多年發展耕耘,新加坡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一套戰略優勢體系:
具有競爭力的製造基地:
從理想的商務環境到一流的物流系統,新加坡致力於為製藥廠和生物科技企業提供按需定製或即插即用的製造基地。
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
利用新加坡端對端的研發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可基於不同的研究目標投入資源,如發展企業內部研究與開發實驗室、聯合實驗室或與新加坡學術團隊和研究機構相互合作。
前瞻性的監管:
在前瞻性監管環境中,藉助新加坡領先的藥品監管體系優勢接軌全球市場。
融資有效性:
聚焦於生物技術領域的風投和公募基金在新加坡日益增長,可作為潛在融資夥伴。
豐富的合作夥伴生態系統:
充分利用新加坡研究及臨床資源,並與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合作夥伴生態系統共同成長。
強大的人才儲備:
與新加坡高校以及產業的緊密對接培育優質人才管線,獲取新興人才的渠道。
開拓東南亞市場的門戶:
新加坡是多項區域臨床研究網絡的中央協調中心,可協助企業通過KOL網絡聯繫區域內專家,連接並打通海外市場。
立足新加坡,放眼全世界
新加坡健全的製造基建、研發和創新生態系統,充沛的生物技術人才,以及與亞太地區的優越連通性,吸引來全球各大生物醫療企業入駐。生物科技巨頭安進(Amgen)、默克(Merck)、葛蘭素史克(GSK)、輝瑞(Pfizer)、金斯瑞(GenScript Biotech Corporation)、諾華(Novartis)等都在新加坡設立了區域總部或製造中心。疫情之下,全球領先的醫藥企業賽諾菲(Sanofi)和BioNTech都宣布了在新加坡建立疫苗生產設施的計劃;國藥集團旗下的中國生物(CNBG)將合資企業總部設在了新加坡;賽默飛世爾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宣布計劃投資1.7億新元,加強亞太地區應對未來緊急衛生情況的能力。
在成熟的研究轉化和融資生態下,新加坡也孕育了許多生物技術企業,比如家恩(Homage)——結合專業護理人員與智能科技的初創企業,為年長者和成人提供全面的按需居家與社區看護服務;Bioformis,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應用數碼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