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本來是刺激經濟和消費的有效手段,現在也變成了騙子牟利的工具。
就在今年6月至今,新加坡超過211名市民受騙,在社交網站上購買演唱會門票時損失了超過12.8萬新元。
這一系列的網絡詐騙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關注,並發出了警告,提醒公眾在網上購物時要保持謹慎。

(圖:來源自網絡)
這些騙子們採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手法,冒充賣家的身份,在各大熱門社交平台上發布誘人的優惠廣告,吸引了大量顧客的注意。
各種電子產品和演唱會門票的價格被大幅降低,讓人無法抵擋。
受害者們紛紛通過平台的應用與賣家取得聯繫,並在確認價格和訂單細節後被要求通過PayNow向所謂的"賣家"的銀行帳戶轉帳。
然而,當受害者們等來等去都沒有收到所購買的商品,或者所謂的"賣家"突然失去聯繫時,他們才恍然大悟自己上當了。
那些看似誘人的優惠廣告變成了一個個無辜市民的惡夢。
這樣的網絡詐騙對個人的財產和信任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警方對此展開了深入調查並警告公眾要保持警惕。

(圖:來源自網絡)
那麼,這些騙子們為什麼能夠如此熟練地操作,成功行騙呢?

揭秘套路——
首先,這些騙子們經常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一些聳人聽聞的優惠廣告,吸引目標顧客的眼球。他們使用一些充滿誘惑的詞句,比如"限時特價"、"絕無僅有"等,製造一種緊迫感,讓人們覺得不抓緊時間就要錯過了。
其次,這些騙子們會借用平台的應用工具與顧客直接聯繫。他們裝作友善和專業的賣家,回答顧客的問題,確認價格和訂單細節,給人一種非常可靠和誠實的感覺。這種直接的溝通方式讓人們更容易相信他們的身份。
然後,這些騙子們往往要求顧客通過PayNow等轉帳方式付款。他們提供一個銀行帳戶,聲稱這是專門用於交易的帳戶。顧客們在確認了價格和訂單細節後,往往會忽略轉帳的風險,毫不猶豫地將錢轉到所謂的"賣家"帳戶上。

(圖:來源自網絡)
最後,這些騙子們在顧客付款後立即消失,不再回應任何消息。顧客們嘗試聯繫他們,卻發現已經失去了一切聯繫方式。
這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上當受騙了,而那些所謂的優惠商品和演唱會門票只不過是一個幌子,騙子們的真實目的只是為了騙取「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