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商業時報)
作者 許耀泉
新加坡的儲備金經常被形容為「會下金蛋的鵝」,而前天(27日)的一則報道告訴我們,即便世界經濟局勢仍不明朗,這隻「鵝」暫時應該不會餓著。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公布了《2021/22政府投資組合管理報告》,並透露其20年實際回報率達到4.2%。雖略低於上個財年,但仍高於全球通貨膨脹率。
淡馬錫控股則在兩個星期前宣布,投資凈資產突破4000億新元大關。
無獨有偶,淡馬錫前首席執行長何晶前天下午也在面簿發貼文,給大家「科普」淡馬錫如何為新加坡的財政預算和儲備金做貢獻。
GIC和淡馬錫有何不同?
在介紹何晶的貼文內容之前,先來弄清楚GIC和淡馬錫之間的不同。這兩家機構各自擁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務,也由不同團隊管理,既不是法定機構,也不是政府機關。

淡馬錫控股兩周前宣布,投資凈資產突破4000億新元。(海峽時報)
成立於1974年的淡馬錫是一家投資控股公司。創立淡馬錫是為了擁有及以商業方式管理獨立初期由新加坡政府所持有的投資與資產,以便讓當時的財政部能夠專注於政策制定與監管的核心職責。
淡馬錫在全球都擁有投資組合,獲授予信貸評級,也發行國際債券。淡馬錫唯一的股東是由新加坡財政部長作為代表的法人團體。
GIC則是新加坡政府擁有的私人企業,由新加坡財政部長全資持有。根據GIC官網的介紹,GIC與政府是投資經理與客戶的關係。
GIC作為「投資經理」幫客戶(政府)管理資產(新加坡的儲備金,包括自獨立以來所累積起來的財政盈餘)。GIC不持有這些資產,所賺取的投資回報全額歸政府所有,GIC則向政府收取投資服務管理費。
淡馬錫與GIC通過不同模式幫新加坡賺錢
何晶在帖文中,除了闡述淡馬錫的宗旨和投資策略,也清楚解釋淡馬錫如何通過三種方式,為新加坡的財政預算和儲備金作貢獻:
1. 按照稅務法令,向新加坡政府繳稅。
2. 向股東(由新加坡財政部長代表)發放股息。
從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10年代中期,這些股息在凈投資收入(NIR)框架下,半數供政府開銷,另一半則歸入儲備金。
政府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並獲得新加坡總統的批准後,才能動用儲備金。
隨後,淡馬錫納入凈投資回報框架,其股息自此直接歸入儲備金。
3. 在NIR框架下,淡馬錫還必須將預期長期實際收益(扣除通膨影響後)的一半供政府動用,作為國防、醫療、教育等方面的開支,以及建國一代配套等社會開支。
預期長期實際收益的另外一半,也同樣歸入儲備金。這麼做背後的原則,是和未來的新加坡政府以50-50的比例分享這些投資回報。
這筆儲備金也可以投資於新加坡的基礎建設,如填海造地項目,因為投資於土地,也能為好幾代新加坡人創造資產。




GIC和淡馬錫控股一樣,也在NIR框架下為新加坡政府貢獻一半的預期長期實際收益。
不同的是,GIC的目標是取得良好的長期投資回報,以維持並加強儲備金的國際購買力。
因此,GIC在投資上相當保守,主要在公開市場投資,私募資金和房地產等另類投資則占較小的比重。
投資回報間接惠及國人

2021年11月29日,哈莉瑪總統(右二)與財政部長黃循財(右三)和財政部官員舉行年度會議,討論政府在凈投資回報框架下的開支頂限。(通訊及新聞部提供)
說了這麼多,問題來了:這兩家機構動輒上億元的投資回報,如何讓紅螞蟻這樣的升斗小民受惠?
答案其實在上面已經間接揭曉了:
它們通過國家儲備凈投資回報貢獻(Net Investment Returns Contributions),幫助政府應付每年的國家預算開支。
如果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為例,我們身邊大大小小的公共設施,至少有一部分來自GIC和淡馬錫的貢獻。
當然,好東西不能視為理所當然。
何晶在文末也將淡馬錫形容為「從魔術師帽子中變出來的最後一隻兔子」,是先輩克勤克儉,累積儲備金換來的成果,提醒讀者如果新加坡不謹慎理財,為下一代累積財富,即使坐擁金山銀山,遲早也會坐吃山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