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背景下,各國對新能源需求持續擴大。近年來,憑藉持續的技術創新、完善的產供鏈體系,中國新能源出海已成趨勢,鋰電、風電、光伏、氫能廠商紛紛出海。
其中,鋰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在匈牙利東部城市德布勒森建設電池廠;比亞迪計劃在匈牙利建立電池組裝廠;遠景動力在法英兩國建設動力電池工廠,為雷諾等企業轉型提供支持。
此外,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等光伏企業,則在東南亞配置生產基地,形成了海外一體化產能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遠景在中東、東南亞等地布局風機工廠等。

圖源:檔案圖庫
中國新能源對全球低碳轉型貢獻卓著
事實上,中國新能源出海對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卓著。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容量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過一半;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2022年為相關國家和地區減排二氧化碳約5.73億噸,加上中國國內的減排量約22.6億噸,合計約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減排量的41%。
中國新能源的全球貢獻,還體現在增加優質供給讓全球消費者受益、為世界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等方面。據公開信息,截至目前中國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
與此同時,通過技術轉讓和項目本地化普及技術進步,中國新能源企業積極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合作方培育經濟新動能,如尚比亞光伏電站、泰國水面漂浮光伏電站、烏茲別克1吉瓦光伏項目首期400兆瓦等項目紛紛實現併網發電等。

圖源:檔案圖庫
截至目前,中國新能源已建成了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全產業鏈體系,為全球貢獻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過去十年間,中國推動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
中國新能源企業也紛紛重視本地化發展,與當地企業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同時通過在海外市場本土化經營,包括產品、服務、市場營銷、人力資源、供應鏈等方面的本土化,提升境外主體市場競爭力。
如隆基綠能與美國清潔能源開發商Invenergy合作,在俄亥俄州建設年產能為5吉瓦的組件廠;遠景2023年與英國領先的電池儲能開發和運營商HEIT合作,為其在英國Wormald Green等地提供的電池儲能系統項目,成為中國儲能企業出海的標杆項目。
中國新能源產業主要出海區域
上文所述,中國新能源出海正是風光無限之際。那從出海區域來看,中國新能源海外市場分部如何?我們首先看下歐洲市場。歐洲是全球新能源發展的前沿陣地,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品需求旺盛,且有較為完善的新能源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體系。
如德國,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補貼政策和購車優惠措施,以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這使得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德國市場有一定的發展空間。2023年,中國對歐洲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顯著,比亞迪、蔚來等車企在歐洲多個國家建立了銷售和服務網絡。
其次在美國市場方面,儘管美國對中國新能源企業設置了諸多貿易壁壘,但仍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美國在新能源發電、儲能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和市場需求,如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成功,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部分中國新能源企業通過技術合作、在美設廠等方式,試圖突破貿易壁壘,進入美國市場。寧德時代雖在與福特的合作中遭遇聯邦層面阻力,但仍在積極探索合適的進入方式。

圖源:法新社
再看東南亞市場,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迅速,對新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且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政策環境較為友好。泰國、印尼等國家成為中國新能源企業的重要投資目的地,如廣汽埃安在泰國建立智能工廠,既可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又能輻射周邊國家。
最後就是中東市場,中東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近年來也在大力發展新能源,以實現經濟多元化轉型。阿聯、沙特等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並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投資。中國新能源企業在中東市場主要通過合資建廠、項目承包和技術輸出等方式參與當地能源轉型,如隆基綠能在亞塞拜然打造的大型光伏項目。
中國新能源產業出海動因與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新能源企業之所以紛紛出海淘金,其主要的驅動因素還是由於國內市場競爭激烈。隨著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能過剩問題逐漸顯現。企業需要拓展海外市場,尋找新的增長空間,以消化過剩產能,實現規模經濟。
而在技術和成本優勢方面,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在電池技術、光伏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部分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同時,中國新能源產業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
此外,全球能源轉型需求不斷增長也是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的驅動因素。目前,全球各國都在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對新能源產品和技術的需求持續增長。中國新能源企業憑藉技術和成本優勢,能夠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支持。

圖源:法新社
在諸多驅動因素下,中國新能源企業加快出海步伐,但其面臨的挑戰也接踵而至。首當其衝的就行貿易和技術壁壘。由於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為保護本國新能源產業,各國紛紛設置了高額關稅、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認證要求等貿易壁壘。如歐盟的新電池法案對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增加了中國企業的合規成本。
在地緣政治風險方面,部分國家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給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帶來了不確定性。例如,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對中國新能源企業採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加征關稅、限制投資等。
不僅如此,在本地化生產和運營方面也面臨較大難度。不同國家的文化、商業習慣、法律法規等差異較大,中國企業在海外本地化生產和運營過程中,需要面對勞動力管理、供應鏈整合、售後服務等諸多挑戰。
如在印度尼西亞,企業需要了解當地的勞動力市場特點和法規要求,制定相應的勞動力培訓計劃和合規方案。相信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新能源企業海外布局仍將持續,「走出去」決心不會動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