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使得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但是其中損失最大的,無疑是航空業。
旅行禁令、停飛、隔離,半年的疫情已經快將很多航空企業拖垮。
尤其是在以新加坡為首的東南亞國家,旅遊業和航空業一向是支柱型產業,因此航空業如果一蹶不振,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將難以預估。
眼看著疫情沒有終點,無數航空業者只能仰望天空,盼著何日才能夠再起航?
01. 世界第一航難再飛
曾多次被評為世界最佳航空公司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在東南亞、東亞、南亞和大洋洲擁有強大的航線網絡,並運營跨太平洋航線。
但受疫情影響,2020年4月25日,新加坡航空公司宣布目前只保留飛往15個城市的航班,包括6個東南亞城市、東京、上海、倫敦及洛杉磯等。僅存的所有航班都須獲相關監管當局批准。
身為新加坡的國家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SIA)面臨成立以來最嚴重危機,航運量大減,今年首季凈虧損新幣11.2億元。新航今年6月份營運數據顯示,整體乘客運載量跌幅高達99.3%。
這是新航自1972年獨自運營48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虧損。

類似新加坡航空公司發生的事,也正在其他東南亞國家上演。
印尼民航局在4月12日宣布,為確保民航客機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實際距離,各航班載客量將減少50%,同時還將對執飛機組定期進行健康檢查。4月28日,泰國國際航空公司旗下的泰國微笑航空公司也將國際航線停飛計劃再延長2個月,即原計劃於6月1日復航,現延期至8月1日。
除此之外,柬埔寨、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也部分或全部暫停了國際航班。尤其是在疫情嚴重的3~4月期間,許多機隊被迫停在機場而不能投入運營。
隨著航班減少、客源大幅驟降,不少航空公司的現金流開始出現危機。「飛機停在機坪上曬太陽,你能聽到錢融化的聲音。」業界有人用這個生動而殘酷的比喻來形容飛機停飛對於航空公司的損失。
據越南航空總裁楊志成稱,越南航空有106架飛機,疫情期間,幾乎100架飛機都趴在停機坪里。預計2020年,越南航空將減少60%的客運量,營收減少50萬億越南盾(約20多億美元),相當於折損計劃營收的65%。
不僅如此,航空公司降本、裁員的消息接踵而至。
新航集團共有2萬7000名員工,其中已有逾6000名員工放無薪假。申請無薪假人數超過員工總數的20%。包括地勤、機師等機組人員在內的1700名員工,已申請在其他外部機構擔任義工或兼職等工作。

新航空服人員在疫情期間曾赴醫院擔任關懷大使,以及在地鐵、市場和購物中心擔任安全距離大使。
根據海峽時報(TheStraitsTimes)、聯合晚報與新明日報等多家新加坡媒體報導,停飛的機師與機組人員仍能領取基本薪資,但無法領取飛行津貼。
新航受防疫邊境管控影響受創嚴重,疫情期間大幅削減航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於今年勞動節前夕發表談話,說明政府正在取行動,為航空業提供額外幫助。
李顯龍認為,享譽全球的新航一直以來都是新加坡的驕傲,將不遺餘力確保它能再次展翅高飛。另外,新加坡樟宜機場6月已准許旅客轉機,新航也恢復部分航線。

「以前也經歷過非典、禽流感,以及水災和政局動盪,但是影響都沒有這次嚴重——幾乎所有人都被迫歇業,公司為了維持運營而減薪裁員……沒人知道要過多久才能恢復正常。」
談到這次疫情的影響,泰國民航從業人員維查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道。
隨著運營壓力的增加,許多航空公司不得不通過減少航班、降薪裁員等措施來自保。
其中,泰國航空公司表示,鑒於當前泰國航空業遇到的特殊狀況,集團高層決定主動降薪15%~25%。此次降薪將持續6個月之久,從3月1日起執行;新加坡航空公司高層將加大減薪幅度至30%,大部分員工則強制休無薪假,預計1萬名員工受影響。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對其1.3萬名員工宣布可自願選擇無薪休假,即從4月1日起連續無薪休假3個月,或者是每個月無薪休假5天並至少持續3個月的時間;越南航空則鼓勵員工在4月~6月期間休無薪假,並停止雇用60歲以上的飛行員。

同時,還有不少航空公司將目光投向政府。4月16日,泰國微笑航空、皇雀航空、曼谷航空等8家航空公司聯合向泰國財政部申請低息貸款,共計約250億泰銖(約7.8億美元),以維持公司運營。
除此之外,還有多個東協國家政府已相繼採取緊急措施,幫助航空公司緩解壓力:
-新加坡政府宣布將撥出總值3.5億新元(約2.46億美元)的加強版航空業援助配套,緩解業界資金周轉問題;
-柬埔寨政府宣布豁免柬埔寨航空公司最低納稅額,從2020年3月~5月,柬埔寨航空公司可推遲繳付6個月拖欠機場費用,用分期的方式補繳;
-印尼正在完善總額為1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方案,幫助印尼鷹航渡過難關。
02. 中國航空業逆勢復甦
而東南亞國家最大的鄰居,中國的航空業卻正在逆勢復甦。
新冠疫情最先在中國爆發,中國航空業也成為早期受損最嚴重的行業。
報告顯示,全球負債最多的航空公司均為中國的國有航空公司,即中國南航、東航和國航,這三家公司債務總額高達700億美元。由於疫情最先在中國爆發,自疫情最嚴重的武漢於1月23日封城起,之後的2、3月間,中國全國各省市幾乎都處於封城狀態,導致中國國內的航空運輸業大面積癱瘓。
據中國民航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全行業累計虧損398.2億元(人民幣),其中航空公司虧損336.2億元,占全行業虧損額的84%。其中2月份虧損209.6億元,創單月虧損最高紀錄。作為中國航司三巨頭的南航、東航和國航必然首當其衝。
而今年2月北京——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布的全球航空客運定期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國內客運量僅增長7.8%,是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速度,主要由於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經濟、消費疲軟,而香港動盪加劇了經濟放緩。
中國陸路交通業已經受挫,而這次疫情重錘之下,讓中國的三大航空公司的營收跌入谷底,成為了負債最多的航空公司。

但是,隨著中國快速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並已經進入長期平穩態勢後,中國民航整體處於逐步恢復之中。
從航班量來看,6月份日均航班量為10820班,日均同比下降33.4%,日均環比上升14.1%;全行業運輸飛機日利用率達到6.2小時,較上月提高0.8小時。客運量亦逐步恢復,6月全民航共完成旅客運輸量3073.9萬人次,同比降幅較上月收窄10.2個百分點至42.4%,環比5月增長19%。
7月24日,中國通用航空指數高開高漲,截至午間收盤,洪都航空、晨曦航空漲停。自7月以來,中國航空運輸板塊大幅上漲,雖近日出現調整,但在七月至今已平均累計上漲約10%。其中,在60日漲幅中,華夏航空累計上漲逾35%、春秋航空漲幅約20%。

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有運輸航空公司62家。其中:國企48家,民營14家。客運航空公司53家,全貨運航空公司9家雖然中國最先爆發疫情,我國民航業也是最先遭遇嚴重衝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還未有航空公司破產。
不過,光大證券交通運輸分析師程新星認為,即使是在國內需求復甦以及低油價的大背景下,國內主要航司6月仍無法實現盈利,主要原因在於票價水平並未恢復至正常水平。虹橋機場、成都機場、重慶機場的旅客吞吐量,6月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64.8%、72.7%、80.3%。
為獲得即時現金流,激發旅客潛在的出行需求。近日,多家航空公司推出乘坐次數不限的產品。東方航空發布「周末隨心飛」,海南航空隨後推出「海航隨意飛」產品,價格是2999元/人。華夏航空也推出無限套票,價格也是2999元/人。南航、春秋航空等也紛紛加入,推出「無限飛」產品。
程新星表示,「隨心飛」不是簡單的促銷策略,能夠在收入成本端帶來一定的協同效應,幫助公司提升航線整體收益、攤薄單位成本。

興業證券交通運輸分析師張曉雲和王品輝認為,核心機場和三大航最艱難的日子即將過去,下一輪航空高景氣周期已經吹響號角。
航空作為高端可選消費+財富效應需求高彈性的屬性不會發生改變,航空因私需求雪坡空間大,需求只會後置不會消失;而未來幾年原有航企運力增速斷崖,航空板塊「妖魔化」下產業資本對航空業投資下降,供需剪刀差即將到來。
預計2021年將見到行業的彈性拐點,即需求高於航空公司預期或客座率高於航空公司預期後,航空公司開始主動大幅提價(平均客座率到達80-90%),價格策略將轉為激進,盈利彈性非常大(對應單機盈利從400-4000萬/架/年)。

03. 全球航空業5年難恢復
但是,全球其他地區的航空業想要恢復恐怕將更加艱難。
6月9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以下簡稱「國際航協」)發布全球航空運輸業財務預期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將虧損843億美元,凈利潤率下降20.1%。收入預計只有4,190億美元,比2019年收入(8,380億美元)下降50%。
據國際航協的報告顯示,2020年的航空公司客運量同比去年預計下降54.7%。客運量大致減半至22.5億人次,約等於2006年的水平。其中,亞太地區的航司受疫情影響最嚴重,預計將虧損290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2020年全球航空業預計損失的三分之一。

國際航協理事長兼執行長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表示:
「從財務表現來看,2020年將是航空史上最糟糕的一年,損失高達843億美元,即平均每天損失2.3億美元。按照今年22億人次的客運量計算,航空公司運載每位旅客將損失37.54美元。因此,政府的財政援助對正在『燒錢』的航空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他還表示,如果疫情不再出現第二輪擴散,並造成更大面積破壞,那麼航空業最晦暗的時期已經過去。行業復甦的關鍵是全球統一執行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重啟措施,以確保旅客和機組人員的安全。採用有效的接觸者追蹤系統,重啟措施將幫助政府樹立信心重開邊境,而無需要求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