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大部分蔬菜都仰賴進口,不過豆芽卻多數由本地農場培育生產。本地目前共有六家豆芽場,每天生產供應占市場九成的食用豆芽。

坐落在林厝港的詹愈盛豆芽場,於1969年成立,歷史悠久。豆芽場創辦人詹愈盛當年靠著120元的儲蓄白手起家,採用的是源自緬甸的烏皮綠豆,靠著準確拿捏的泡水及澆水時間,讓豆芽健康生長。豆芽場目前每天可生產三噸的普通豆芽和700公斤的黃豆芽,讓消費者每天都能吃到農場新鮮直送的美味豆芽。

現年76歲的詹老先生,2004年將豆芽場交給兒子詹於鋒和外甥陳得展管理後,就過著退休生活,還利用豆芽殼,做起了豆殼枕頭的生意。而陳得展近年來也擴大豆芽場的設備和規模,利用自動洒水和雨水回收系統,節省人力、水費等運作成本。
除此之外,擁有工程背景的陳得展,還看準了巴剎以外的超市商機,利用自己所學改良機器,研發真空包裝技術;豆芽場也引進了乳酸菌技術,在培育豆芽的過程中加入乳酸菌,增加豆芽的營養價值。
儘管科技化是本土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但對詹愈盛豆芽場而言,還是有一定難度。成本、資金、地契等,都是他們需要面對的挑戰。
來源:8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