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有不少小販現在都接受無現金支付。(海峽時報)
作者 宣萱
我是個容易不見東西的冒失鬼,不見錢包的次數多到完全記不得。丟了錢已經算小事,重新申請證件才是最麻煩的。
所以當我知道智慧型手機有付款的功能時,我特別興奮,因為它能為我解決多年來的煩惱。
現在我只需要一機在手,出門時再也不必帶錢包。
只要把信用卡綁定在具有付款功能的應用程式App上,搭地鐵和巴士只需觸屏(tap)或晃一晃(wave)就能付款上車,通暢無阻。
吃飯、逛街、到商場買東西,我都會特別留意可否使用不同的付款程序,例如GrabPay、ShoppePay、Paylah或者Paynow等等。

(聯合晚報)
有時候遇到商家只接受某種付款程序,而我手機上又剛好沒有,那就必須花好幾分鐘充值後再付款。
當然,偶爾也會遇到只收現金的店鋪,例如巴剎或者比較老舊的小販中心等。實在沒辦法電子支付的話,我現在都會直接放棄不消費,或者換一間能配合我的付款方式的商店。
本地的付款模式一直在演變。從最早期的付現金,到後來大家認為較新的NETS支付和實體信用卡支付。到了今天,其實這些都已經成了「舊時代」的付款模式。

Paynow在新加坡的使用率正在增加。(海峽時報)
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司推出電子錢包(以上提到的那幾種方式只是冰山一隅),而且都推廣得很到位。
有些平台以積分模式刺激消費者使用,譬如說GrabPay。我有注意到,年輕人都愛用這個平台來付款,因為對他們來說,可以「一舉三得」:付款後,就可以累積分數換取餐券或車券,而且還能累積信用卡積分或是回扣。
反正都是要付款,自然要選一個能給自己帶來最大益處的方式。
最近也很流行Buy Now Pay Later(先購買後付款)的消費模式,同樣也很受年輕消費者歡迎。
一方面可以立即享用到新產品,另一方面又可以減輕付款的壓力。更好的是,還有種種優待在吸引著他們,促進購買慾。

(海峽時報)
還有一種付款模式是Cashback(現金回贈)。商家們現在出盡法寶爭取回流客人,希望客戶看在上次的購物累積的現金回贈上,考慮再當回頭客。
不用帶錢包出門有這麼多好處,自然也有壞處。
我最怕手機沒電,特別是要回家時,手機電源只剩僅僅9%,次次都好怕不能支撐到走出地鐵閘門。
你問我為何不帶一個手機充電器出門?冒失如我連錢包都會不見,你說呢?手機能一直待在手上,已然是個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