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動的大數據可以反映各地疫情起伏和條例變化,新加坡採取抗疫措施後,無論是到休閒場所、公園或乘搭公共運輸的人數都大減。最近社區疫情反彈,新加坡待在家中的民眾就增加26%,是對抗新一波疫情的亞洲各城市中最宅的一群。
自去年初冠病疫情開始,谷歌地圖就通過用戶的定位歷史記錄,收集並發表135個國家和地區的社區人流趨勢報告(Community Mobility Report),希望通過這些大數據,協助當地政府部門或研究機構更有效制定防疫措施。

谷歌以去年1月3日至2月6日、冠病疫情初期的各地人流量中位數為基準,報告每個國家或地區六大場所——零售與娛樂、超市與藥房、公園、公交、辦公場所和住家的人流量起伏。
以新加坡為例,上周一(24日)到零售或娛樂場所的民眾,與去年初相比少了41%,公園的人潮縮減了25%,到巴士轉換站等公交場所的人潮則少了近一半(42%)。當天是新加坡進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的第二個星期,也是個工作日。
比較突出的是,當天待在家中的新加坡民眾增加了26%,增幅要比台灣、首爾、東京和吉隆坡等同樣面對疫情反彈的城市來得高。
使用這套數據分析和預測疫情走向的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指出,人們較少去工作場所和乘搭公交,反映了大家配合政府呼籲,在家辦公及儘可能少出門。
新躍社科大學社會科學主任江順福副教授也指出,數據反映防疫措施如何影響人流量,從中看出新加坡民眾嚴格遵守收緊後的防疫措施。
數據也顯示,防疫措施越嚴格,對人潮影響就越大。例如,去年病毒阻斷措施期間,新加坡零售和娛樂場所的人數驟減了五至七成。
一般收緊措施後,更多民眾會趕到超市和藥房搶購,新加坡情況卻恰恰相反,到這些場所的民眾不增反減。古阿烈指出,這可能是因為商場近期出現感染群,一些消費者擔心疫情,選擇不出門改用送貨服務。
進入高警戒期後 新加坡公園人流量減至少四成
另外,自從進入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後,新加坡公園的人流量平均下滑至少四成。 對此,江順福感到很意外。他指出,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因為政府收緊人數限制,只讓兩人同行。他也提醒,谷歌只追蹤那些開啟了定位功能的用戶,因此數據並不完整,解讀時要注意這一點。
古阿烈同樣對公園訪客人數減少感意外,他甚至鼓勵更多人到公園活動。「戶外活動比室內活動更安全,因為氣溶膠(aerosol)在空氣中更快消散。」
之前被視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最近暴發疫情,人流趨勢也出現了改變,如今與新加坡比較接近。根據5月24日的數據,到零售或娛樂場所以及公園的台灣民眾分別少了49%和48%,公交站人流則下滑57%。
古阿烈指出,台灣各大場所的人潮與一年多前原本沒有什麼變化,隨著本土病例近期激增,當地已升至三級警戒,人潮自然減少。
他說:「台灣在過去一個月的情況與新加坡去年採取病毒阻斷措施期間的情況相同,希望這有助台灣更好地控制這一波疫情。」
古阿烈最後指出,谷歌定期更新的數據報告對研究人員非常有價值,希望谷歌在這場疫情結束後能繼續提供這些數據,或許能協助研究人員了解其他公共衛生問題。
記者:李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