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鳥的同學們,這些領導是不是很機智呢?
新加坡這種控制匯率的方式很好,那其它貿易國家為什麼不用呢? 這是因為,想要有能力直接控制匯率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它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需要新加坡的央行,或者新加坡的政府,必須要非常非常的有錢。 本來一般的央行政策,調控本國利率、或者量化寬鬆的話,直接印錢就行; 可要是想調控匯率呢?
想讓本幣貶值還好說,印一點新幣去市場上賣掉就行了; 但是如果希望本幣升值,就得動用外匯儲備,花歐元、美元去買新幣才可以,歐元、美元新加坡又印不了,那就需要它手裡必須有足夠的美元或者歐元的存貨。
這一點,就排除了99%的國家。新加坡政府怎麼能這麼有錢?
更何況它稅收還這麼低,還放棄了本國的房地產市場。

這個可就沒有捷徑了,就是咱們說領導做的所有努力:穩定局勢、基建、教育、吸引外資、推動製造業,讓新加坡進入了這麼一個良性循環,使得新加坡長期處於貿易順差。
什麼意思,就是出口持續大於進口,我賣的東西一直比買的東西多,那不就是賺錢麼。
新加坡本國企業賺來的美元,跑去央行換成了新幣,這樣一來新加坡的央行逐漸就積累起來了越來越多的錢,越來越多的美元。
這些錢,並不是新加坡央行印的,都是新加坡的企業們賺來的。
當然細心的人會感覺,我剛才說的它那些優點,好像香港也全都具備。
香港人才也多、稅收也低、也一定程度上能說英語、也是港口,剛才咱們提到的容易經商指數,新加坡排世界第二,香港你猜排第幾?
世界第三。所以香港也和新加坡並列成為外資在亞洲地區的首選,發展可以說是齊頭並進。
公關鳥的同學們都有一定的投資認知,今天我們就拿金融來說:
所有國際大投行,是一定要覆蓋全世界24個小時的時區的,比如國債、外匯、大宗商品這些產品,市場基本是連軸轉的,而且要服務亞洲的客戶,不能有時差。
所以,大部分投行除了一個紐約,一個倫敦總部,還得選一個亞洲時區的總部。一般都是在香港和新加坡裡面挑一個,或者兩個都要。
最近十年,大量跨國企業把亞太區的中心設在了新加坡。當然帶來的還有各種投資。
新加坡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在2022年達到了1408億美元,一個不到六百萬人的國家,還沒我們杭州一半的人口,FDI卻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巨無霸。
新加坡吸引來的外部投資裡面,最大頭的就是金融領域,占到了超過一半。
工業吸引的外資已經不多了,而且吸引投資和對外投資基本上是互相抵消的。 而最主要吸引的外資還是來自於美國,然後是日本和英國。
它往外投的主要對象可不是美國,而是中國大陸。
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和新加坡的關係很好,是新加坡投資第二多的,也是大量投資新加坡的,你知道是哪個國家麼?
就是荷蘭。

06 國家主權基金
新加坡央行積攢下來了這麼多錢,要是單純只是調控貨幣政策豈不是太虧了。
不如這樣,留下足夠的緩衝資金用來調控貨幣政策,剩下的錢就成立一個基金,全都拿去投資,這樣多好!
這就說到了新加坡著名的 —— 國家主權基金。
你看全球最著名的國家主權基金基本上就是中東那塊的,還有挪威的。這些都是老天爺賞飯吃,賣石油賺來的。
而新加坡,可以說真是靠自己賺出來的。 它主要有兩大主權基金:

· GIC,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
· 淡馬錫控股公司
加起來大概有1.2萬億美元,這些錢要是立刻分給所有新加坡人,每人到手22萬美元!
這兩個基金,早期還主要是為了扶持新加坡本國的企業、本國的經濟,這也是政府的職責。所以2000年之前,基本上都是在新加坡國內搞投資、搞建設。
但是慢慢的,新加坡國內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了;或者換個角度說,基金的錢越來越多,國內已經沒什麼可投的了。
所以從2002年之後,這兩個主權基金開始投向全世界,現在大概有70%都投資在海外。
雖然它們都是政府100%控股,但是運作上也更像是一個私營企業,它也確實是為了盈利的。
就跟我們理解的像巴菲特一樣的投資公司類似,它也是去四處尋覓儘可能高回報率的東西去投資。
我記得公關鳥投資團隊的同學,今年還收到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邀請,海外赴約。希望以後,能經常去新加坡坐坐。

新加坡這兩支基金的投資風格,是不一樣的:
淡馬錫更激進一點,它大概是3000億美元的體量,基本上全都是股權投資,就是買股票、甚至會做風投。比如騰訊、阿里、美團、Visa、Blackrock等,它都持股。
GIC就相對更穩健一些,它的投資風格,也非常像我們教科書里學的資產配置方式。 主打一個分攤風險, 真是什麼都給你來一點。
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已開發國家股票、債券、抗通脹債券、房地產、私募,它每樣都有,組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資產組合。
然後,這兩個主權基金會把每年的投資回報,一半拿來資助政府,一半接著放回到投資組合里滾雪球,讓它越滾越大。
給政府的這一半可以叫分紅,就相當於政府拿的利息,就是它每年財政收入里最大頭的收入來源,占到了五分之一。
新加坡政府將資產的30%,交給新加坡金管局做外匯儲備,50%交給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進行相對穩健的投資,這種策略是對的。
實際上GIC,它掌控的資金比淡馬錫還多。2023年達到7千6百90億美元,而淡馬錫「只有」2千8百80億美元,是淡馬錫的2.5倍以上!
把這兩個數字加起來,這兩家新加坡SOI的資產就達到1萬零570億美元,如果再加上3千510億美元外匯儲備,可以拿出手就有一萬四千零八十億美元!
我們覺得還不止這個數目,上面說的資金分配,只覆蓋了80%的收入,還有20%去了哪裡?
個人感覺應該撥入國家儲備金,用來應付不時之需,就像2020-2023的新冠病毒橫行時,新加坡政府發放給國民的援助金。一個只有三百多萬公民的國家,其他兩百萬還是外國人,難怪新加坡的購買力那麼高!
說到這裡,我就想說:有人挖小編暴富嗎?

07 反腐懲罰清政
你看這套模式:央行拿錢給到主權基金,主權基金去投資,也會買新加坡本國的國債,然後賺來的錢一部分資助政府。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中央銀行和政府完全是融合在一起的了。
這對於大部分大國來說是非常不可持續的。因為央行的權力太大了,它可以自己印錢;而政府通常都處於一個缺錢的狀態。要是央行也聽政府的,很容易出現政府自己印錢自己花的情況。
所以,絕大多數經濟體在吃過了一次又一次虧後,形成的一個共識就是要讓中央銀行和政府完全獨立,至少檯面上是完全獨立的。
但是新加坡它就不,它的中央銀行是完全不獨立的,甚至一點也不避諱這些錢這麼挪來挪去。這個機制還能一直運行得好好的,這確實就非常神奇了。
他怎麼做到的?
我認為這主要是源於新加坡政府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腐敗程度非常之低。 新加坡是世界上腐敗程度第五低的國家,僅次於那些北歐國家和紐西蘭。
這就可以讓新加坡政府有很強的執行力。定的什麼規矩、政策,可以非常有效地執行下去,而不至於在中間一層一層的傳遞過程中被吃掉。

其實,我覺得這也是為什麼新加坡,可以這麼不符合經濟學理論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
經濟學一般基本假設是什麼?
大家都是理性人,都是利己的。所以財政出來自由競爭機制、監督機制。幹什麼都得博弈,其實就是通過犧牲一部分效率換取公平。
但新加坡政府就不一樣了,它做到了一個相對的非常清廉的政府,執行力非常強,從根上就顛覆了傳統經濟學的假設,這其實是它為什麼能在很多政策上和經濟學原理對著干,而不產生很大副作用的一個主要原因。
首先它人少,組織架構小,這個咱就不說了。
新加坡政府還有兩個點:一個是"賞", 一個是"罰"。
"賞",就是說它的政府官員幾乎是全球最高的薪水。新加坡政府講究精英治國,既要精英,又要人家不貪,可不就得多給錢麼。比如李顯龍的年薪大概是160萬美元,全球表面上薪水最高的領導人。
當然避免腐敗,肯定還得"罰"。
李光耀就設置了一個貪污調查局(CPIB)直接彙報給總理,權利非常大,就跟錦衣衛似的。
說到罰,咱們稍微支出來一點講下,一個大家可能都有所耳聞的東西,就是鞭刑,拿鞭子抽你屁股。
它覆蓋的罪行還挺廣的,不管是破壞公物、非法貸款、搶劫、強姦等都可能會被判鞭刑。
它是不會告訴犯人我具體哪天要抽你的,你進去前三分之一這段時間裡,哪天都有可能。要抽了當天喊你過來挨抽。你想這肯定讓犯人每天都提心弔膽的。
準備挨抽的犯人會被脫光衣服架起屁股。
什麼人抽你呢?

行刑的是精心挑選的體格健碩、身材魁梧的男性,通過伸長手臂、以雙腳為中心轉軸、用全身的力量抽你,達到最低時速160公里/小時,最少90公斤的打擊力度。
鞭子是由藤條製成,在行刑之前會在水裡泡一夜,抽完以後會留下永久的疤痕。
因為這個抽得太狠了,所以只針對身體健康的、50歲以下的男性,最多抽24下。新加坡每年超1500人被判處鞭刑。
新加坡軟硬體條件都這麼好,同時還有非常開放的移民政策,自然就吸引了海量全球的人才湧入到這個十字路口。
這兩年,我身邊不少在新加坡生活過的朋友,都會提到說新加坡確實很好,但是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物價越來越高。
這也是商業地產發展的終局,至於未來的全球格局,讓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