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家有準小一學生的新移民家長,在報名大事塵埃落定以後,可能接下來要鬧心的就是小一到底學點啥?新加坡小學和中國小學到底有什麼不一樣?除了一個以英語,一個以漢語教學之外,課程設置有區別嗎?難易程度有區別嗎?區別大嗎?作為新手家長,我到底應該怎麼應對呢?真是一腦門子官司。

本著兢兢業業親歷親為堅持原創的一貫準則,在小胖完成了一年級學習任務之後,在把這些舊書丟進回收箱之前,什麼?你不相信這些書本會全部丟掉?等你有了大於等於兩個孩子時,等你經歷過大於等於兩次一年級時,你恐怕恨不得連那些書本的主人都想丟進回收箱。不跑題了,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讓這些舊書本再發揮一下餘熱,給孩子們,主要是新手家長們好好展示一下,即將面對的小一新生活。

新加坡小學一年的全部科目包括:英文、數學、母語、好公民、FTGP、社會學習、音樂、體育、美術、PAL。九成教育部所屬小學都是這個章程,但不排除個別小學自己有加餐,大方向不變。接下來就以流水帳的方式來詳細展示一下每一個科目到底學點啥,雖然光圖片就是五十多張,但我知道新手家長們一定非常感興趣,因為我懂你們

。
英文
English
如果非要在所有科目里挑出一個最重要的,那肯定是英文莫屬了,如果英文學不好,連累其他全都學不好,為啥?因為除母語外的其他科目,都是用英文講的,也就是說你連跟老師犟個嘴也得用英文。可是,這麼重要的科目,卻偏偏沒有課本,是的,你沒有看錯,新加坡小學乃至中學階段,都沒有英文課本,小學中學都沒有,那大學就更不用有了

。雖然沒有課本,但是有練習卷,小胖已經做完的那些卷子,實在...有點...相當...亂七八糟,就不發出來露怯了,強行把小二的改為小一,形式都是一樣的。

剛入學的關鍵任務是練字。


數學
Mathematics
數學課本上的AB是上下冊的意思,不是等級,雖然課本很厚,但好像老師讓學生們翻課本的時候比較少,所以即使弟弟傳承哥哥的,兩輪下來還是很新。據江湖消息稱,新加坡小學數學比中國簡單很多很多很多,本人小學畢業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這絕不是修辭手法),完全不記得當年學了啥,也沒心思去了解當代中國小學生都在學啥,大家閒來無事可以比較一下。

上冊


下冊


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冊,因為裡面也是一份一份的卷子,老師會統一收上去,再逐一發給學生完成,小胖的也是亂七八糟了,依舊借用二年級的。

補充練習,各學校不同,借用二年級的。

母語
Mother Tongue
我覺得大部分人對新加坡的母語教育有一個誤解:母語=華文。其實母語包含三種語言,華文、馬來文、泰米爾文。絕大部分小學都提供這三種語言的教學,每個學生都要選擇一門語言作為自己的母語科目。通常華人會選擇華文,馬來人會選擇馬來文,印度人會選擇泰米爾文,但這並不是固定的,比如馬來人也可以選擇華文作為母語。某些學校只提供一至兩種語言的教學,如果想選擇本校沒有的語言作為母語科目也可以,那就需要在校外單獨學習,然後去其他學校參加考試。可以不選擇母語科目嗎?有特殊原因,可以。什麼原因和如何申請,打個廣告賣個關子,放在我的喜馬拉雅節目裡詳談。
說過了母語的概念,再來說華文,經過兩代的蹂躪,這華文課本有點滄桑......新加坡的華文使用簡體字,也沒有古文,以實用性為主,與中國語文課那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但如果以一門「外語」的標準來比較新加坡人學華文,和中國人學英文,誰能比得過誰,還真不好說,具體內容也放在喜馬拉雅節目裡談。




與教材配套的練習冊,因為裡面也是一份一份的卷子,老師會統一收上去,再逐一發給學生完成,小胖的也是亂七八糟了,依舊借用二年級的。(這段是複製的

)

華文字是「寫」出來的,不是「畫」出來



看圖講故事


閱讀筆記,各學校不同。


補充練習,各學校不同,借用二年級的。

好公民
CCE
CCE的全稱是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就是思想品德與公民準則教育課,這個科目的特點是,上課按照不同母語的學生分類,比如母語為華文的學生,就用華文上課,沒有母語課的學生則使用英文上課。鑒於好公民這課程和中國不同,多放了幾張圖片,大家可以看看有什麼不同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