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機制,一路走來,也是一部勵志的教育史。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也在改變著新加坡的國家發展。今天我們來了解現任的准總理、教育部長的教育之路。

新加坡副總理:王瑞傑
從平凡出身到普通警察,再到最有潛力的新加坡下任總理,他的故事超燃!

李顯龍總理(左)和副總理財政部長王瑞傑。(檔案照片)
求學之路:王瑞傑出身新加坡紅山一帶的平凡家庭,從一個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小學考上了新加坡名校萊佛士書院,之後是萊佛士初級學院,再在1980年成為第一批榮獲警察部隊海外獎學金(SPF)的得主,到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經濟。1993年,王瑞傑又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
在萊佛士學院(RI)求學期間,同學們給他取了一個綽號 – 「汗水」,用「Swee」和」Keat」來玩巧妙的文字遊戲,暗示了他溫柔,勤奮的天性。他參加了很多的CCA,像扶輪少年服務團,打排球甚至為學校雜誌撰稿。

財政部長王瑞傑獲擢升為副總理,他將在李顯龍總理卸任後成為我國第四名總理。
教育部長:王乙康
在說華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學校里苦苦學習英語的勵志故事。

海星中學校友、教育部長王乙康在海星中學60周年晚宴上講話。(《鐘聲響起時2》視頻截圖)
他自爆說:「我在一個說華語的家庭長大,小時候我只看華文漫畫。當我上小學一年級時,能說能讀的英文有限。我已過世的媽媽,那時她是華語老師,嘗試教我(英語),不過她的英文也是很有限。」
他接著說,然而小學三年級的某個時候,他突然頓悟了,發現能用學拼音法學英文。「我發現如果b-a-r讀bar, b-e-r讀ber,如果我把兩者放在一起,它就變成barber。」
他繼續說:「從那時起,我開始讀一些英文書。我能讀懂這些句子,但幾乎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在中學時,我的英語水平被同學們形容為「『cannot swim」(福建話指很差勁)。這影響了其他依賴(英語)語言教導的學科,如歷史和地理。備考時靠的是死記硬背一大段文本才及格。」

部長先生接著說:「如果我是在這個時代上小學,我應該會被安排加入學習支援計劃,這對我來說應該有很大的幫助。在中學的時候,如果我能被安排在一個對英語要求不高的科目編班裡,那對我來說也會更好,這樣我就有時間去學習(英文)的基礎知識,如果我能達到標準的話,我就可以升級到要求更高的科目編班。我應該是在G2英語的。
王乙康的父母親受華文教育,媽媽黃樹蘭是潮州人,因為新的英文課本讓媽媽學得很痛苦,媽媽中學畢業後就放棄了升學,後來到義安中學和正華小學執教,是名華語老師。因而王乙康小時候在家裡都是講華語、福建話和潮州話。而後來爸爸王連丁(1963年社會主義陣線議員)還堅持把他送到有華校背景的學校,小學在1970年代的南洋小學,上中學時,爸爸要他選擇上住家附近的海星中學。
王乙康2016年在接受教育部雜誌Contact訪問時也透露,王乙康在南洋小學和海星中學的日子英文都不好,直到上初級學院才開始更常說英語。
因為爸爸忙於政治工作和家中漁場的生意,經常不在家,家裡大小事都由媽媽負責,媽媽也因此在家中成了孩子的「家教」。
為了讓王乙康的英語能力更進一步,媽媽即使對英語不熟悉,也特地向人討教再回家教導他。
王乙康還笑著說:「有時我會懷疑她,她是不是清楚知道在教我些什麼。但我看得出她很努力嘗試,教會我們對她來說非常重要。」

2015年他接受《聯合晚報》專訪時也說,他上大學之前英文並不好。小時候自己的成績平平,一年級到四年級基本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一直到五年級學業成績才突飛猛進。因為突飛猛進,他記得上課時還受到老師特別表揚。
當時學業成績進步,或許跟英文稍微好一些有關。他說:「英文的那些語法,過去式、過去分詞等等,都要苦讀苦記。英文背景出身的人會不會苦讀華文我不知道,但是華文背景的人都明白,你不讀英文,在社會上很難生存。到上中學時,歷史、地理、英文的理解與寫作(General Paper)已經都用英文,科學還不需要大量寫作,所以還好。文科的我就靠背範文,考試看到題目大概接近,就把整段背過的東西寫出來。」
上高中時,死記硬背的環節他拿手,但是要用英語和別人自然交談和進行討論,王乙康說當時是「不能」的。但是他的個性有好強的一面,就是因為英文是自己的弱點,他上高中時特意選擇到講英語環境的萊佛士初級學院,希望克服自己的不足。結果,他確實證明了自己,後來還獲頒公共服務委員會獎學金到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留學。之後成為公務員系統里最被看重的政務官之一,還成為新加坡跟美國簽署自由貿易談判時的副談判代表,看起來是標準的英校生,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更成為了教育部長。

沒有理由不刻苦學習
新加坡政府的最高領導人及其重要部長,都是妥妥一篇篇學習勵志書,學習不是青少年的唯一,但一定會改寫你我的人生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