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顯示,新加坡的表現依舊搶眼,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分列全球第三和第四位。作為全球聞名的城市,新加坡的成功吸引了無數「取經者」,這一次,當80歲的「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站上演講台,隨即引發陣陣掌聲。
10月29日,第五個「世界城市日」前夕,「中國社會科學論壇-新型全球城市國際研討會暨南京城市國際化發展論壇」在南京舉行。會上,劉太格以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主席、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董事長的身份,分享了城市規劃視角下的國際化建設。
「新加坡政府給了我一個城市規劃的實驗室,定義、理論、政策、實踐,我都有研究過,我覺得這些經驗在大小不同的城市裡都可複製。」作為新加坡城市規劃和公共住宅建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最近二十年,劉太格嘗試把規劃、建設、治理新加坡的經驗和理念帶到中國,並已為近50個中國城市做過規劃。
進入新時代,中國城市應該如何推進國際化?在劉太格看來,一切問題都應回歸本源,下功夫去了解人和土地的基本需求。「現在,很多城市都在提國際化,我覺得把城市功能做好,想不國際化都很難。」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做城市規劃前先弄清「何謂城市」
由聯合國人居署發起編著的《城市規劃——寫給城市領導者》一書中提到,到2050年,已開發國家可能需要將現有的城市空間翻倍,以容納預期的人口數量,而發展中國家需要使他們的城市空間擴張300%以上。
面對人口增長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成為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工具。
城市規劃怎麼做?劉太格用「明智化」來概括,即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考慮「要多少面積,給多少人,用多少容積率」,這些都要在方案里交代清楚。而在此之前,先要弄明白何謂城市,「什麼叫做城市,城市裡面有什麼東西,這個沒有搞清楚,城市規劃不可能做好。」劉太格說。
他以新加坡為例,在歷史街區、自然山水、城市器官、交通框架等層面解釋了城市的功能,並強調一個城市的規劃要由許多小系統綜合成一個大系統,「壯大美麗如鵬鳥」,而不是小方案的拼湊,「50隻火雞長不成鵬鳥」。
劉太格說,付出了辛勤汗水,努力就會有回報,雖稱不上十全十美,但高度完善。
「比如,城市環境能夠對人民有交代,基礎設施也很完善。」他分享說,「比較重要的是,從1960年到1985年,新加坡已成為一個國際化城市,因為到1985年,新加坡已沒有破房子,你們到新加坡找不到貧民窟,這也是通過規劃、通過政府政策來實現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這個「小地方」成功做到了高密度下的高宜居,經濟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劉太格看來,無論是建世界級煉油化工廠,還是建設10個機場跑道,「這就是城市必須要有的,土地再少,我們也下決心擠出來」「這些都跟政府的政策、規劃相關」。
練好真功夫「國際化」水到渠成
從城市規劃角度推進國際化,首先要釐清願景。早在1991年,新加坡便提出「邁向獨特卓越的熱帶城市」願景。劉太格說,所謂「卓越」基本上就是指國際化、世界級水平。
放到今天來看,應該如何明確城市的願景?在他看來,首先要「診斷」,知道「城市病」是什麼,同時要認清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其實把這個工作做好了,就是未來的城市」。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劉太格再次強調了「城市功能」「基本需求」的重要性,「把人的基本需求、土地的基本需求做好,保護土地的生態、保證基礎設施的完善,保證宜居,保證社會是堅韌的,就是國際化的。」他說,「關鍵是怎麼做,這些都是要下苦功夫、練真功夫。」
那麼,如何理解在規划上練習真功夫?按劉太格的話說,就是要有人文學者的心、科學家的腦和藝術家的眼。
他進一步解釋稱,通過「人文學者的心」可以洞察、呈現城市的生活文化,表達「心靈美」;同時,通過「科學家的腦」組裝城市這個龐大的「生活機器」,反映「內在美」的一面;此外,還要通過「藝術家的眼」,打造美麗的環境,體現「外在美」。
他還強調,規劃是需要時間的,希望能做到「快而不趕」,同時,科技不可能取代設計的功夫,「規劃是設計,不是搞科技,要把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做好,再把數據、文字改成圖紙,這個做好之後再加上科技,以此提升城市的運作效率。」
對於亞洲城市做好規劃的意義,劉太格表示,亞洲的中國、印度、印尼,今後的開發量相當於9個美國,「量非常巨大,做得好就是造福全球。」劉太格希望,規劃師能成為城市的「預言家」,知道今天做的東西能為未來帶來怎麼樣的成果。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