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網球公開賽啟示錄,後疫情時代如何辦大型賽事
新加坡網球公開賽上個月底在體育城圓滿落幕。
這場聚集54名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男子職業網球健將的體壇盛事,一開始以閉門方式進行,觀眾只能從線上觀看直播。
不過,主辦單位最後兩天終於允許500名公眾入場,令不少網球迷直呼過癮。


(圖:來源自網絡)
疫情期間,原本就只有一個多月時間籌備賽事的主辦方,面對緊迫的時間之餘,還得確保防疫措施滴水不漏,挑戰艱巨。
外地球員在登機前72小時內、抵境時,以及比賽逗留期間的每一天,都必須接受聚合酶鏈反應檢測和隨身攜帶「合力追蹤便攜器」。

(圖:來源自網絡)
新加坡網球頭號男單沙希亞南在出戰前,也同外地球員一樣,必須入住指定酒店,連同團隊一起待在「競賽泡泡」中。
本地工作人員也得按照工種,分配到不同的團隊泡泡。
而進入場館也得通過重重關卡,包括用SafeEntry登記、測量體溫,訪客也必須出示身份證明文件、申報近期是否出現感冒症狀,以及接受快速抗原檢測。
檢測結果呈陰性後,才能前往換取通行證。




(圖:來源自網絡)
場內防疫措施嚴謹,除了首次引進「鷹眼系統」取代底線裁判,撿球員也必須戴上口罩和手套,保護自身安全。
過去會陪伴在選手申報的聯絡官,今年的溝通渠道全都轉移線上。
聯絡官在家辦公,而負責支援他們的組長,則在辦公室內指揮統籌。
體育理事會指出,早在他們宣布舉辦比賽時,就已接獲多家機構的詢問,探討舉辦其他活動的合作事宜。
不過,賽事成功與否,還得仰賴各方的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