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局:伊蚊絕育試驗初期 居民稱區內有更多伊蚊

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照片:CNA/Sara Grosse)
國家環境局指出,在伊蚊絕育試驗計劃下,當局在新地點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初期,就會收到更多居民的反饋,表示區內出現更多伊蚊。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次長馬炎慶透露,在伊蚊絕育計劃下,當局釋放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雌性伊蚊同它們交配後產下無法孵化的卵,從而抑制伊蚊數量,所以在新地點展開計劃初期,居民會發現伊蚊數量變多。
「雖然這類雄性伊蚊不會叮人,但是居民或許會發現伊蚊數量明顯增加。不過,反饋增多是暫時性的,因為居民逐漸習慣了這項計劃,而由於沃爾巴克氏菌科技不影響其他種類的蚊子,居民還是會被叮咬。」
雄性伊蚊不會叮人,因此也不會傳染任何疾病。馬炎慶也指出,當局在釋放這類雄性伊蚊前,都會通過不同渠道通知區內居民,讓他們了解有關計劃詳細。
環境局的數據顯示,釋放帶菌雄性伊蚊的幾個月後,整體伊蚊數量會降低98%。在進行了計劃至少一年的地區中,骨痛熱症病例也銳減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