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黃貂魚傳統的做法是把黃貂魚裹在香蕉葉中烤,然後撒上峇拉煎、香料和叄巴醬。吃之前還會淋上酸橙汁。
魚頭/魚片米粉湯(Fish Head/Sliced Fish Bee Hoon Soup)
在新加坡的19120年代,因為肉的稀缺,市面上常見的還是魚頭米粉,而且魚頭還是炸過的(為了掩蓋異味),後來大家經濟條件都好了,就用魚片或者魚塊代替了魚頭。

這種米粉湯都是用燉了幾個小時的魚或肉骨頭做成,有的小攤還會加煉乳來豐富口味,現在也有用白蘭地等替代煉乳的,屬於比較創新的做法了。

羅惹(Rojak)
羅惹里一般有以下幾種食材:油條、豆芽、豆腐油泡、蘿蔔、菠蘿、黃瓜和炸花生等。把這些東西和甜味的蝦醬混合在一起,也可以再加一些辣椒。

魚頭爐(Fish Head Steamboat)
新加坡過去有許多漁民,他們會把沒有賣出去的海鮮做成菜自己吃,魚頭爐由此而來。

魚頭爐的湯里有炒山藥、酸李子、炸魚骨和蔬菜等,然後再加入生魚片。魚頭爐常見的魚有石斑魚、紅鯛魚或銀鯧。
肉骨茶(Bak Kut Teh)
肉骨茶並不是茶,而是一種湯。關於它的誕生有好幾個故事版本,其中一個流傳得較為普遍的是一個溫暖的故事:一個乞丐在一家麵店旁乞討,店主就把一些剩餘的豬骨頭,加上調味料(包括八角、茴香和胡椒粉)煮成了一種類似茶的湯,贈予了乞丐,而這種湯就是「肉骨茶」。還有一種說法是肉骨茶是當時在碼頭工作的中國苦力的一種滋補品。

在新加坡還比較貧窮的時候,肉骨茶就一直陪伴著當地人,這是一種簡單又美味的食物。大多數的肉骨茶都是胡椒口味的,然後加入了一些八角、茴香等大料。

肉骨茶選用的一般是排骨肉,吃起來口感更加嫩。

另一種改良版本叫巴生肉骨茶(Klang Bak Kut Teh),這是一種來自馬來西亞的相對重口味的骨湯。

菜頭粿(Fried Carrot Cake)
菜頭粿就是我們潮州的蘿蔔糕。新加坡的菜頭粿由雞蛋、蘿蔔乾(潮州也叫菜脯)和麵粉做成的。

菜頭粿就是潮州小吃,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很受歡迎。它還有改良的黑色版本,裡面添加了糖漿。菜頭粿也可以油炸了再吃。

在新加坡常見的是菜頭粿都是切成塊吃的。

水粿(Chwee Kueh)
這是一種早餐常見的點心,很多賣水粿的小攤都只擺一早上,到中午為止。
水粿是米粉和水混合做成,然後放在小碟子裡蒸熟的碗裝米糕。水粿上面還會放蘿蔔乾和辣椒。

比較可惜的是,水粿只有老一代人在經營製作,而沒有年輕一代的傳承,這種小吃很有可能在未來會消失。

點心(Dim Sum)
在新加坡,還有一種美食就叫「點心」,這並不是指某一道點心,而是一組點心的集合。

新加坡的點心受到上海點心以及港式點心的影響,比較受歡迎的點心有叉燒包、小籠包、燒麥、豬腸粉等。

蚵仔煎(Oyster Omelette)
我們之前在介紹台灣小吃的時候有提到過蚵仔煎(台灣小吃集錦!沒吃過一半都不算來過台灣),它在新加坡也很受歡迎,無論是當地人還是外國人都很喜歡這種小吃。一般賣蘿蔔糕的小攤也會同時賣蚵仔煎。
蚵仔煎里使用了土豆澱粉,所以顯得很濃稠。而一些改良版本會省去澱粉,而選擇用更多的雞蛋,屬於「豪華版」的蚵仔煎。

印度甩餅(Roti Prata)
因為新加坡有很多印度裔,所以印度甩餅在新加坡也很流行。

新加坡的印度甩餅常見的版本是油炸的做法,裡面加入奶酪、雞蛋、蘑菇、洋蔥等,也有甜味是加入巧克力和草莓等。
咖喱角(Curry Puff)
咖喱角是一種常見的當地小吃,裡面的餡料是由咖喱肉汁、雞肉、土豆和雞蛋做成,經過了油炸以後,吃起來很酥脆。
咖喱角的改良版也有使用山藥、沙丁魚、烤魚餅甚至榴槤的。
薄餅(Popiah)
薄餅也是華人帶去的一種中式小吃,後來在新加坡紮根以後進行了一定的改良。

薄餅的餅皮很薄,但是它裡面包裹的東西可不少,一般有蝦、雞蛋、香腸、生菜、豆芽、胡蘿蔔和蘿蔔條等。而在把餡料包進去之前,要先塗上一層甜味的海鮮醬。
沙嗲(Satay)
沙嗲就是把用薑黃根粉腌制的肉串烤制而成的食物。沙嗲起源於印度尼西亞,現在在新加坡的大街小巷的小攤上都能看到它。這些小攤的攤主有華人、馬來人,也有印度人。

傳統的肉類包括雞肉、牛肉、羊肉,還有中國人愛吃的豬肉。和沙嗲一起的還有米糕、洋蔥和黃瓜,當然,少不了的是辣花生醬。

豆花(Tau Huay)
這也是來自中國的美食,用豆腐做成的豆花加上糖漿就可以吃了。

傳統的豆花非常柔軟,可以熱吃也可以冷吃,有時候會加上湯圓、涼粉或豆奶等一起食用。

而現在的豆花比傳統的要更加順滑細膩,裡面還會加芒果、甜瓜、芝麻等配料,不過這種豆花只能冷吃,因為高溫會破壞它的口感。

紅豆冰(Ice Kacang)
紅豆冰其實就是刨冰加上不同的配料,包括紅豆、棕櫚子、果凍、煎蕊、仙草等。然後把煉乳或玫瑰糖漿等淋在上面,現在也會加榴槤或巧克力糖漿等。
榴槤
榴槤在東南亞被認為是「水果之王」,它也是新加坡的「國果」。雖然很多人很愛它,但是也有許多人受不了榴槤刺鼻的氣味。

在新加坡,榴槤被做成各種美食,最常見的就是甜品了。

榴槤中比較珍貴的品種光是價格就讓人望而卻步,比如蘇丹王榴槤或貓山王榴槤,它們的香氣也更加強烈。

同樣因為氣味的關係,許多公共場所(比如火車和公交上)就禁止攜帶和食用榴槤。
以上這些新加坡美食,你對哪道最感興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