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郵政的包裹處理中心每天都很繁忙。(海峽時報)
作者 宣萱
在疫情的影響下,為了生活大家都在找不同的出路來應付生計。
機緣巧合下,我先生開始當起包裹送貨員,那個時候兒子剛好學校假期,我的工作的進度也慢下來,就這樣我們一家三口就開始當起包裹送貨員。
開始的時候,我們認為既然住在榜鵝已快20年,應該對這一帶很熟悉,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些包裹送貨員先在組屋樓下為包裹分類,然後再上樓派送。(聯合早報)
第一天,我們從下午1點送貨到晚上10點,才送了80多個包裹。
那天我們一家11點才吃晚飯,那個心情真不是個滋味,還好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態度還是積極的。
本以為送包裹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
那個時候新加坡阻斷措施實施了,大家都不方便出門買東西,都轉去網上訂購各種用品。有些包裹很大很重,例如:微波爐、烤箱、尿布、奶粉、米(10公斤的那種)等等。
榜鵝的組屋都是A、B、C、D串在一起,停車場是共享的,很多時候送了貨過後,找不到車子,要不然就是走錯路,浪費很多時間。

鳥瞰榜鵝組屋區。(聯合早報)
送貨時我們也有遇到好心人,請我們喝水,要我們注意安全。
當然,我們也遇過無禮的,或者不在家的例子。
也有些人,明明在家卻不肯開門,或是指定我們必須幾點送貨。我認為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些送包裹的都是Freelancer(自由業者),是根據派發的包裹數量來賺錢的,一個包裹只賺不到2新元。
再加上為了預防疫情擴散,公司需要實行無接觸(contactless)的派發形式,只能把包裹放在門外面,又要拍照證明包裹已送達,有些收貨人就因為隱私問題,生我們的氣。
其實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阻斷措施期間,咖啡店不能堂吃,我們都在車上啃麵包。
很快,疫情已經一年多了,先生還在送包裹,兒子回學校上課了,我偶爾還是有幫忙送包裹。

新加坡政府組屋的走廊,有些堆滿了各種東西。(The Smart Local)
現在我們在大芭窯一帶派送包裹。我本人還是很喜歡在鄰里送包裹的,因為在送包裹的過程中,我看到不同階層的新加坡人,有住在租賃組屋的、三房式組屋的、還有住私人公寓和住大洋房的。
不同的人出來收貨的態度讓我看到了人生百態。有友善的、臭臉的、有在睡午覺的、開會的,甚至是煮飯煮到一半跑出來的。
說實話,在我先生還沒當包裹送貨員前,我已經常常網購了,時不時都有包裹送到家裡。
之前,每當包裹送到時,我的態度也和一般人一樣,收到簡訊後不理;聽到門鈴後,就開門取貨;如果剛好不在家,就讓送貨員放在家門口。
現在我會將心比心,與他人行個方便,畢竟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