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訊)大馬將肉骨茶列為國家美食遺產,受訪的數家獅城知名肉骨茶老字號表示,馬新肉骨茶各有不同,樂見此舉或可帶動外國旅客到馬新兩國吃肉骨茶的熱潮,互惠互利。
大馬政府日前頒布2024年物質遺產名單,正式將肉骨茶等10種食物列為國家美食遺產。
《新明日報》報導,多名業者說道,馬新肉骨茶雖同名但實際有別,最主要分別是大馬的肉骨茶多用藥材燉煮,而新加坡的肉骨茶也稱潮州式肉骨茶,胡椒是其中一大亮點。
40餘年獅城品牌發起人肉骨茶的第二代傳人蔡正坤(50歲)說,馬來西亞的作法能提高外國旅客對肉骨茶的興趣,而且也會對獅城的肉骨茶產生好奇心,來旅遊時會想吃吃看兩地肉骨茶的分別。
「這麼想來,他們此舉也能提高肉骨茶的知名度,對大家都是好事。」
已有近70年歷史的「黃亞細肉骨茶」創辦人黃錫海(88歲)則指出,自己訪馬時不時也會有吃當地的肉骨茶,發現其實大馬的肉骨茶也有很多不同的呈現方式,有的用砂鍋,有的則添加各式各樣的菜。
「其實我們賣的肉骨茶也順應著時代,隨每代人負責人而有所改變。像我父親煮肉骨茶時,只有排骨、脊椎骨和豬尾巴,到了我的時候,我才加了豬肝、腰子、粉腸這類選項。到了現在,我們又有豆卜、花生等配料。」
另一家獅城品牌歐南園亞華肉骨茶創辦人魏松濠(60歲)則認為,大馬將其肉骨茶列為國家美食遺產,新加坡也可考慮將獅城的潮式肉骨茶作進一步的國際推廣,兩國一齊推高「肉骨茶」的地位,互惠互利。

亞華肉骨茶創辦人魏松濠在其子女所經營的團緣肉骨茶門市前。
公眾:各花入各眼 口味很個人
記者昨午走訪幾家位於克拉碼頭附近的肉骨茶店,臨近晚餐時分皆門庭若市。
食客陳軍輝(43歲)說,他曾在大馬吃過藥材味濃的肉骨茶,覺得不錯,但因為從小吃慣了新加坡版本的肉骨茶,還是更習慣這個口味。
「畢竟各花入各眼,而口味也是很個人的。」
另一公眾陳小姐(48歲)則表示,自己不會拘泥肉骨茶究竟是哪國的,最重要的是那家店本身的食物好不好吃。
來自台灣的黃姓遊客(30歲)則說,馬新的肉骨茶都品嘗過,認為是兩種不同的詮釋,對他而言雖然都叫肉骨茶,但其實是不同的菜肴。
「每個人的味蕾習慣不同,很難去說哪一個比較好吃。而且因為材料不同,很難直接比較。」
林益民:馬新歷史相依 難分「肉骨茶」屬誰
以香料等烹煮成排骨湯的肉骨茶,一直是受到馬新兩國普遍華人社群所喜愛,然而也不時會有網民針對肉骨茶究竟是哪一國的進行不少討論。
新加坡美食家林益民說,肉骨茶原本屬於南來華人苦力用以補充體力的食物,後演慢慢變成家喻戶曉的美食。又因馬新兩國歷史相依,因此難分究竟是屬於誰家的,重要的是時至今日,兩地的肉骨茶已演變為風味各異的美食。
林益民說,除了以有否用藥材區分,大馬肉骨茶普遍也含各種不同的豬肉部位包括內臟,而新加坡版本的則還是多以排骨為主。
此外,新加坡肉骨茶雖多為潮式的,但也有用醬油所煮、色澤較黑的福建式肉骨茶。
魏松濠則指出,兩國的肉骨茶不同跟以前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像新加坡早期有很多苦力,因此加了胡椒、蒜頭和豬骨髓烹煮的肉骨茶能有祛風、驅寒、殺菌、補鈣的功效。馬來西亞的肉骨茶以藥材為主,則可能受吉隆坡廣東人飲食文化影響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