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競相以高額補貼吸引半導體製造商投資設廠,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說,小國如新加坡不可能加入補貼競賽。儘管面對這些挑戰,黃循財強調,一些特有的優勢使新加坡繼續擁有一個蓬勃和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行業。

黃循財星期二(9月12日)出席國際半導體製造公司格芯(GlobalFoundries)在新加坡擴建的晶圓廠開幕儀式。格芯於2021年6月宣布這項規模40億美元(約54億新元)的擴建投資計劃。
黃循財在開幕儀式上講話時說,在日漸數碼化的世界,運算能力將是新的關鍵戰略資源。
「這也是世界主要國家爭相控制晶片生產和技術的原因,並導致全球對高端半導體投資的激烈競爭。」
我國不可能在補貼方面與大國競爭 涉足半導體所有領域
美國、中國、日本和歐盟等大國都推出了大規模補貼措施。黃循財說,像新加坡這樣的小國不可能在補貼方面與大國競爭,在某些情況下,不得不放棄一些新的投資項目。
「我們無法涉足半導體的所有領域,可能也無法涉足高端領域。但在專用晶片領域,我認為我們擁有競爭優勢和實力,我們將繼續加強這些優勢和實力。」
黃循財指出,正因為如此,過去一年裡一些晶片製造商承諾在新加坡進行新投資。「格芯的最新投資顯示,我們的策略正在發揮作用。」

格芯擴建的晶圓廠將創造多達1000份工作,大部分將由新加坡人擔任。黃循財認為,新加坡人將從這些高端技術的生產和研發知識中獲益。
95%的新增就業機會包括設備技術人員、製程技術人員和工程師。
擴建的晶圓廠將是新加坡第一座能夠生產28納米專用晶片的晶圓廠,這些晶片被廣泛用在消費和工業產品。未來智慧型手機和電動車裡的影像感應器與射頻晶片很可能都由格芯新加坡生產。
晶圓廠產能預計2025年底或2026年初達滿載
格芯新加坡區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陳耀光回答媒體詢問時說,目前半導體市場依然疲弱,若沒有發生預料之外的情況,明年下半年估計可逐漸回溫。擴建的晶圓廠預計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產能達到滿載。
目前新加坡業務占格芯的營收大約三分之一。擴建的晶圓廠若達到產能滿載,占比將增加到45%,即每年可額外生產45萬片直徑300毫米的晶圓,總產能將增加至150萬片。
格芯是新加坡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之一,聘僱4900多名員工。格芯執行長考菲爾德(Thomas Caulfield)說,投資擴建新加坡的晶圓廠,是格芯全球擴張戰略的延伸。
考菲爾德指出,人工智慧將推動半導體行業下階段的增長。若能充分釋放人工智慧的潛力,這將推動大規模汰換潮,市場將再次追逐晶片供應,這些供應將來自新加坡和格芯在全球的生產據點。
內容來源: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