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新增骨髓捐贈者人數大減 從每年過萬人減至數千人

我國血液類疾病患者平均每日新增六人,不過要找到合適骨髓捐贈卻挑戰不小。慈善機構骨髓捐贈計劃組織表示,冠病改變了人們的行為,疫情後新增捐贈者人數大幅下滑,從原本每年的過萬人到目前的幾千個。目前骨髓捐贈庫有超過12萬名捐贈者,當中馬來和印族的捐贈者比例分別只占總數的不到一成。組織希望號召更多馬來和印族同胞加入計劃。
50歲的斯爾瓦2018年登記加入骨髓捐贈庫,隔年將骨髓捐給一名孩童,救了對方一命。她說如果還有機會,她還想再次捐贈。
斯爾瓦說:「當我知道小孩目前生活愉快,我知道我不只為小孩帶來快樂,也為他的家人帶來快樂,我也感到開心和滿意。」
米蘭蒂當初被診斷患上白血病後,卻發現家人的骨髓不匹配。
她表示:「剛開始醫生說我體內80%到90%的血細胞都是癌細胞。大約三個月他們告訴我找到合適骨髓,我真的鬆了一口氣。如果不是因為這名捐贈者,我想現在我無法站在這裡。」
本地唯一管理骨髓捐贈者資料的骨髓捐贈計劃組織表示,希望通過更多活動和努力,今年內可以新增1萬名捐贈者。
骨髓捐贈計劃組織總裁羅志強說:「要在本地為馬來族病患找到匹配骨髓的成功機率只有約20%。印度族的只有約2%。疫情前我們每年能新增1萬3000到1萬5000名捐贈者,去年我們有5000人,算是疫情後不錯的進展,不過跟我們的預期數字還是相差甚遠。」
一般而言如果病患無法在本地找到合適的骨髓,就必須到國外去尋找。一般對華族而言,通常可以在台灣、香港或是美國等地找到合適骨髓。印度族則可從印度找到合適骨髓。至於馬來族的話有時候可能可以在馬來西亞找到合適骨髓,不過由於註冊捐贈的人數不多,因此機會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