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行動黨國會議員提出動議 吁社會共同應對心理健康症狀

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五位行動黨國會議員聯合在國會提出動議,呼籲全體社會共同應對心理健康症狀,包括在職場和生活中充分給予精神和實際的幫助與支持。
5名議員提出國會動議,呼籲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制定全國性戰略,強化國人的心理健康和福祉。
動議提出第一天,約20名議分享了看法和建議。
惹蘭勿剎集選區議員文禮佳代表提出動議時說,心理健康問題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也會對家庭、社會、經濟等各個層面造成影響。其中,焦慮症和抑鬱症所導致的生產力損失和醫療支出,每年多達157億元。
文禮佳說,心理健康問題對社會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除了影響人際關係,也可能成為巨大壓力的來源,令人感到職業倦怠和社交孤立。在職場上,如果員工的抑鬱症得不到治療,會導致生產力和士氣下降,對整個團隊和公司造成影響。因此,社會上下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裕廊集選區議員陳有明呼籲當局採取措施,讓患有精神疾病或曾經尋求心理治療的人,也能購買醫藥保險。他舉例說,他的區內就有一些年輕居民因有所顧慮而不敢求助。
陳有明說,一些人正經歷艱難時期,想要尋求幫助,但卻擔心如果求助,會被貼上患有精神疾病的標籤,導致日後無法購買醫藥保險。
陳有明呼籲政府讓金融管理局探討如何讓保險業進行改革,尤其是針對可能因診斷患病而一生無法擺脫標籤的年輕國人。
也是精神科醫生的官委議員賽義德哈倫說,我國需更多精神科醫生來滿足需求。目前,本地的精神科醫生人數估計每10萬人中只有4.4人。而日本的比例多達11人。
賽義德哈倫說,如果我們真的想確保擁有充足的專業資源,就必須認真審視這些數字,並意識到我國在提供精神醫療服務方面可以也應該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專科護理層面。
去年,受津貼病人首次看診的預約等候時間中位數是45天,比2018年的27天多出許多。而在2020年,心理衛生學院的候診時間為29天。
也有議員建議,針對不同群體提供更針對性的措施,包括每年為在籍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檢查、為年長人士提供所需的援助等。也有議員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呼籲當局在早期干預方面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