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現在也發現了,既然孩子早晚要出國留學,那不如趁早送出去,但是世界這麼大,到底該去哪兒看看呢?中西結合的新加坡、支持陪讀簽證(只發給女性)成為了不少不想放棄中文的家長首選。

近些年大量新移民蜂擁而至,新加坡的房價瘋狂上漲甚至在一個月內漲兩三千新元(人民幣一兩萬),哪怕這樣也沒能阻擋陪讀媽媽們的熱情。
新加坡崇尚的精英教育,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新加坡學校到底「水不水」?陪讀到底「卷不捲」?
新加坡教育體系

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分為政府學校、私立學校和國際學校,類似中國的公立、民辦和國際學校,外國人都能讀,政府學校學費最低。
除小一直入外,國際生想要進入政府學校讀書的唯一路徑——參加新加坡政府中小學國際學生統一入學考試,即:AEIS考試或S-AEIS考試。
項目 AEIS考試 S-AEIS考試 報名時間 7月-8月 12月-1月 考試時間 9月中旬 2月 公布結果 12月 5月 入學時間 次年1月初 6月初
考試科目:英語、數學,不同年級有差異。
新加坡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習內容豐富,整體氛圍更加開放活躍,政府學校學術課程屬於半天制,下午一點多放學,剩下的時間參加多樣的CCA活動或自由安排。
哈~這不就有卷的機會了麼~ 「kaisu parents」這個話題是新加坡很熱的話題~
很多精英階層的後代或第一代第二代新移民都還是很拼的,空餘時間各種補習、比賽、特長都要抓,但其實即使這樣競爭壓力也真的比中國小太多了。
有在新加坡陪讀的家長則跟小編埋怨:「新加坡本來不捲,這股歪風邪氣就是這些新移民帶起來的。」
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家長則說:「在新加坡,卷不捲是家庭自己可以選擇的,要雞娃有豐富的資源,要躺平也沒人來給你壓力。」
名校 VS 鄰里學校
新加坡政府一直強調的教育理念是「每一所小學都是好小學」,儘管政府倡導均衡教育,但「名校」 概念仍然存在,為了上名校而舉家搬遷的情況比比皆是,入學競爭越來越激烈。
而鄰里學校通常是孩子就讀政府學校的主要選擇,教授的教育內容和政府資源與名校相同,師資輪崗是新加坡政府學校系統中的一項重要策略。
現實情況,在新加坡通過AEIS考入政府小學的中國國際生很難能進名校,沒辦法,本地人優先,但從小學考入中學大多能進好學校。
為何呢?因為進中學只看成績呀,高級華文課還有加分,對中國孩子來說這個加分就是撿的,很多本地華裔子女都不學高級華文課的。
所以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新加坡的時候擔心孩子學習跟不上、學習壓力大,真的沒必要,過語言關需要一點時間,之後基本上一馬平川,野心大想上歐美名校的多刷刷題,想混個亞洲頂流學位的,就很輕鬆了。
學習壓力大?到處補習班?太卷?
這要看跟誰比,比起歐美或者比起東南亞的鄰居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學生的教育壓力確實還是蠻大的,但是比起中日韓(包括台灣和香港地區),小編覺得其實壓力根本不大。

政府學校上學早,一般7點得到校,除了10點有半小時休息,孩子們可以吃點心或者活動,其他時間都沒有下課休息,上課時間比較濃縮。13:30左右放學,下午就是CCA活動課程,類似於中國的拓展選修課,但豐富及重要的多。
你說家長為何要給孩子報補習班呢?只上半天課,作業聊勝於無,下午都是興趣班課程,這麼充分的時間不得學點習麼,但說實話,即便如此,小編覺得算上輔導班的內容,這邊孩子的平均學習時間和壓力,也比國內一線城市不上輔導班的要低。
當然,不同家長追求不同,確實很多精英家庭追求世界名校,以此為目標的,肯定還是要有一定投入和壓力的,但你想想,同樣的投入和壓力,國內競爭的是985和211,這邊競爭的是歐美頂級名校。
分班是真的麼?
是真的!但其實小編覺得也合理,學習好的,天天上課為了照顧學習不好的,其實很浪費時間;學習一般的,課程難度低一些,孩子學習壓力也不會很大,而且分班差距也沒想像的那麼大。

中國新移民的子女來坡島,通常第一年都會面臨語言關問題,英語較難及格,哪怕國內學校里英文成績很好。
第一年如果遇到分班,基本都是最差的班,但是過了語言關之後,都會分到前面去,小編身邊所知道的幾乎沒有例外。
新加坡本地精英人群確實很重視教育,但更多的普通坡島家長,說實話,真的遠不如中國家長重視,很多都是散養的,稍微重視一下就會超過那些散養的孩子,在分班中進入前列。
國際學校水不水?
很多家長去新加坡之前,會覺得新加坡出頂尖國際學校,剩餘的都比較「水」,那麼我們看看二梯隊國際接學校到底「水不水」呢?
舉個例子,之前有個孩子就讀的二梯隊國際學校,曾被社會學這門課的作業難住,老師要求孩子在學習了兩周的「變革」以後,設置自己的研究問題。這個問題不能太具體,也不能太寬泛,不能局限於歷史,還要易於分析。
抓耳撓腮的孩子決定第二天去找老師求助,看看老師是怎麼引導?
老師,我提不出問題!
「變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就是成立新的國家
那怎麼解釋「工業革命」,「科技革命」?
那「變革」就是從舊的變成新的?
除了我們課堂上學過的法國大革命,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的變革嗎?
我大概了解,中國在過去的一百多年時間,發生了很多變革。
很好,那就圍繞這個來提問吧,老師先給你推薦幾本書,去圖書館看了再寫問題。
經過孩子的閱讀和思考,最後孩子上交的研究問題,大意為:中國的變革如何改變了勞動者的生活?中國的變革在什麼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民所擁有的權利?在中國變革中,百姓對皇權最大不滿的矛盾源自哪兒?
在小編看來,這樣的社科教學肯定不「水」,因為孩子在課前就要做好大量預習準備,以便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留給師生的思維碰撞。
課後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孩子需要及時請教老師,獲得個性化的輔導,大部分國際化學校提倡的全人教育也好,培養軟實力也好,目標指向都不僅僅是做題,而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而這種習慣跟如何批判性地以全人視角看待社會議題息息相關,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能力目前只有在本土之外才能獲得。
教育的機會
新加坡的中學加初級學院是4+2,中國的初高中是3+3,新加坡中學4年後考O水準分流,部分人去讀三年poly然後工作,部分去報考初級學院2年後考A水準上大學。
O水準的成績,除了可以報考初級學院之外,還可以報讀澳洲八大名校的預科班,理論上一年預科班就可以轉入對應的大學一年級就讀,也就是比上高中還少一年就可以上大學。
悄悄的說新加坡學生要想進入中國名校,門檻簡直不要太低,永居的可以參與華僑聯考,公民直接用留學生身份,新中等生來中國就能進頂尖高校。
教育的階段性目標
誠然這個世界上有「天牛」小孩,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還是一個有特點的普娃,在孩子幼年時就給他設定好太詳細的規劃不太現實。
不上幾年的學,家長大概是不能確定孩子究竟是考試型選手,還是研究型選手;他究竟擅長什麼,弱點又是什麼?與其從小就把目標設定在英國G5美國藤校,不如分階段給孩子設定小目標,既容易實現,又可以隨機應變。具體來說就是:小學培養學習素養、初中夯實學科基礎、高中理性衝擊夢校。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選擇標準,沒有絕對的對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環境,讓他們能夠快樂地成長和學習,「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