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现在也发现了,既然孩子早晚要出国留学,那不如趁早送出去,但是世界这么大,到底该去哪儿看看呢?中西结合的新加坡、支持陪读签证(只发给女性)成为了不少不想放弃中文的家长首选。

近些年大量新移民蜂拥而至,新加坡的房价疯狂上涨甚至在一个月内涨两三千新元(人民币一两万),哪怕这样也没能阻挡陪读妈妈们的热情。
新加坡崇尚的精英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新加坡学校到底“水不水”?陪读到底“卷不卷”?
新加坡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分为政府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类似中国的公立、民办和国际学校,外国人都能读,政府学校学费最低。
除小一直入外,国际生想要进入政府学校读书的唯一路径——参加新加坡政府中小学国际学生统一入学考试,即:AEIS考试或S-AEIS考试。
项目 AEIS考试 S-AEIS考试 报名时间 7月-8月 12月-1月 考试时间 9月中旬 2月 公布结果 12月 5月 入学时间 次年1月初 6月初
考试科目:英语、数学,不同年级有差异。
新加坡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内容丰富,整体氛围更加开放活跃,政府学校学术课程属于半天制,下午一点多放学,剩下的时间参加多样的CCA活动或自由安排。
哈~这不就有卷的机会了么~ “kaisu parents”这个话题是新加坡很热的话题~
很多精英阶层的后代或第一代第二代新移民都还是很拼的,空余时间各种补习、比赛、特长都要抓,但其实即使这样竞争压力也真的比中国小太多了。
有在新加坡陪读的家长则跟小编埋怨:“新加坡本来不卷,这股歪风邪气就是这些新移民带起来的。”
新加坡土生土长的家长则说:“在新加坡,卷不卷是家庭自己可以选择的,要鸡娃有丰富的资源,要躺平也没人来给你压力。”
名校 VS 邻里学校
新加坡政府一直强调的教育理念是“每一所小学都是好小学”,尽管政府倡导均衡教育,但“名校” 概念仍然存在,为了上名校而举家搬迁的情况比比皆是,入学竞争越来越激烈。
而邻里学校通常是孩子就读政府学校的主要选择,教授的教育内容和政府资源与名校相同,师资轮岗是新加坡政府学校系统中的一项重要策略。
现实情况,在新加坡通过AEIS考入政府小学的中国国际生很难能进名校,没办法,本地人优先,但从小学考入中学大多能进好学校。
为何呢?因为进中学只看成绩呀,高级华文课还有加分,对中国孩子来说这个加分就是捡的,很多本地华裔子女都不学高级华文课的。
所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新加坡的时候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学习压力大,真的没必要,过语言关需要一点时间,之后基本上一马平川,野心大想上欧美名校的多刷刷题,想混个亚洲顶流学位的,就很轻松了。
学习压力大?到处补习班?太卷?
这要看跟谁比,比起欧美或者比起东南亚的邻居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学生的教育压力确实还是蛮大的,但是比起中日韩(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小编觉得其实压力根本不大。

政府学校上学早,一般7点得到校,除了10点有半小时休息,孩子们可以吃点心或者活动,其他时间都没有下课休息,上课时间比较浓缩。13:30左右放学,下午就是CCA活动课程,类似于中国的拓展选修课,但丰富及重要的多。
你说家长为何要给孩子报补习班呢?只上半天课,作业聊胜于无,下午都是兴趣班课程,这么充分的时间不得学点习么,但说实话,即便如此,小编觉得算上辅导班的内容,这边孩子的平均学习时间和压力,也比国内一线城市不上辅导班的要低。
当然,不同家长追求不同,确实很多精英家庭追求世界名校,以此为目标的,肯定还是要有一定投入和压力的,但你想想,同样的投入和压力,国内竞争的是985和211,这边竞争的是欧美顶级名校。
分班是真的么?
是真的!但其实小编觉得也合理,学习好的,天天上课为了照顾学习不好的,其实很浪费时间;学习一般的,课程难度低一些,孩子学习压力也不会很大,而且分班差距也没想像的那么大。

中国新移民的子女来坡岛,通常第一年都会面临语言关问题,英语较难及格,哪怕国内学校里英文成绩很好。
第一年如果遇到分班,基本都是最差的班,但是过了语言关之后,都会分到前面去,小编身边所知道的几乎没有例外。
新加坡本地精英人群确实很重视教育,但更多的普通坡岛家长,说实话,真的远不如中国家长重视,很多都是散养的,稍微重视一下就会超过那些散养的孩子,在分班中进入前列。
国际学校水不水?
很多家长去新加坡之前,会觉得新加坡出顶尖国际学校,剩余的都比较“水”,那么我们看看二梯队国际接学校到底“水不水”呢?
举个例子,之前有个孩子就读的二梯队国际学校,曾被社会学这门课的作业难住,老师要求孩子在学习了两周的“变革”以后,设置自己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太具体,也不能太宽泛,不能局限于历史,还要易于分析。
抓耳挠腮的孩子决定第二天去找老师求助,看看老师是怎么引导?
老师,我提不出问题!
“变革”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就是成立新的国家
那怎么解释“工业革命”,“科技革命”?
那“变革”就是从旧的变成新的?
除了我们课堂上学过的法国大革命,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的变革吗?
我大概了解,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发生了很多变革。
很好,那就围绕这个来提问吧,老师先给你推荐几本书,去图书馆看了再写问题。
经过孩子的阅读和思考,最后孩子上交的研究问题,大意为:中国的变革如何改变了劳动者的生活?中国的变革在什么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民所拥有的权利?在中国变革中,百姓对皇权最大不满的矛盾源自哪儿?
在小编看来,这样的社科教学肯定不“水”,因为孩子在课前就要做好大量预习准备,以便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留给师生的思维碰撞。
课后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孩子需要及时请教老师,获得个性化的辅导,大部分国际化学校提倡的全人教育也好,培养软实力也好,目标指向都不仅仅是做题,而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而这种习惯跟如何批判性地以全人视角看待社会议题息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能力目前只有在本土之外才能获得。
教育的机会
新加坡的中学加初级学院是4+2,中国的初高中是3+3,新加坡中学4年后考O水准分流,部分人去读三年poly然后工作,部分去报考初级学院2年后考A水准上大学。
O水准的成绩,除了可以报考初级学院之外,还可以报读澳洲八大名校的预科班,理论上一年预科班就可以转入对应的大学一年级就读,也就是比上高中还少一年就可以上大学。
悄悄的说新加坡学生要想进入中国名校,门槛简直不要太低,永居的可以参与华侨联考,公民直接用留学生身份,新中等生来中国就能进顶尖高校。
教育的阶段性目标
诚然这个世界上有“天牛”小孩,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可能还是一个有特点的普娃,在孩子幼年时就给他设定好太详细的规划不太现实。
不上几年的学,家长大概是不能确定孩子究竟是考试型选手,还是研究型选手;他究竟擅长什么,弱点又是什么?与其从小就把目标设定在英国G5美国藤校,不如分阶段给孩子设定小目标,既容易实现,又可以随机应变。具体来说就是:小学培养学习素养、初中夯实学科基础、高中理性冲击梦校。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选择标准,没有绝对的对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环境,让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和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