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新加坡國會前日辯論《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指出,需通過有效偵測,快速發現新型病原體的傳播,並迅速制定管控措施。
黃循財重申,新加坡必須擴大這些領域的專業能力,目前已具備這些能力的一部分,但它們處在醫療體系的不同部門。
「為整合這些能力和專業知識,我們將專設公共衛生中心,這將讓我們建立更強的公共衛生能力,並逐步擴大。」
另外,新加坡政府在本月8日發表《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檢討這三年來對抗冠病疫情過程中可取和不足之處,並總結學習經驗,為下一場疫情做更充足的準備。

黃循財在辯論《新加坡應對冠病白皮書》時說,需通過有效偵測,快速發現新型病原體的傳播,並迅速制定管控措施。
鞏固製造疫苗能力
黃循財在辯論中,聚焦三方面的學習經驗,他談及公共醫療體系時指出,在疫情期間,新加坡醫療體系雖沒出現不勝負荷的情況,但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必須加強醫療體系的韌性,包括讓基礎醫療體系更牢固、加強政府與私企的關係及鞏固製造疫苗的能力。
他說,新加坡需加強前瞻規劃能力,擴大疫情規劃工作中一系列可能出現的情境,確保有所需的資源。同時也要善用有限資源及抗疫規劃,包括能夠臨時調整的應急措施。
「我們的應對必須結合準備工作和臨場發揮能力,隨著發現的訊息更多,必須做出相應調整,過程中難免有些手忙腳亂。我們必須投入資源,讓危機管理架構具備更好的前瞻規劃能力及更好地預見等,並準備好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
他說,第三個主要學習經驗是提高全國韌性,冠病凸顯增加重要物資與緩衝儲備是重要的,以在危機中應付所需,同時需更靈活及快速調集已有的資源,以應對突發情況。
反思抗疫經驗與不足
黃循財複述新加坡政府在抗疫措施中的不足之處。
他說,抗疫措施不足之處,包括過度依賴沙斯的抗疫經驗來制定冠病對策,抗疫初期有關戴口罩的規定過於絕對、安全管理措施過於細化,導致政策難以執行。
「過去3年,政府不斷地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環境中,做出艱難抉擇,沒參考手冊,也沒靜觀其變的餘裕,並非每項判斷都正確。」
他對造成所有人的不便及焦慮感到遺憾,也感謝大家所展現出的耐心和堅韌精神。
另外,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醫生參與辯論說,政府在疫情初期對不同的客工群體應進行更多抽樣檢查,及早發現感染群。也應確保客工以某種方式遮蓋面部,減少病毒傳播。
「我們應在每個階段更有效地與宿舍客工溝通及傳遞信息等,人力部會從經驗中學習,力求日後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