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本質上是一個移民社會。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先後獨立建國之前,在英國人的殖民統治下,英國資本家牢牢地控制著新馬的工農商和交通運輸等領域,每年有難以估量的超額利潤流入英國。來自中國和印度的大量勞工流入新馬,使得這個區域逐漸形成多元種族的社會特徵。
作為一個以移民為主體的社會,新加坡華文文學的源頭離不開中國。有關中國作家對新華文學的影響,學者林萬菁的《中國作家在新加坡及其影響(1927-1948)》(1994年)、郭惠芬的《中國南來作者與新馬華文文學》(1999年)等書,已有詳盡的歸納與論述。
2003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出版了由駱明總編、王寶慶主編的《南來作家研究資料》,從國家層面上認可中國南來作家對新華文學的貢獻。這本書出版後20年,也就是2023年,新躍社科大學中文課程推出新移民顧楠楠博士開發的新課程《20世紀上半葉中國南來作家與新加坡》,回溯十位南來作家的經歷和創作歷程,他們是:張叔耐、曾聖提、譚雲山、葉尼、郁達夫、胡愈之、李汝琳、姚紫、連士升、李星可。
如果說南來作家是新中國成立前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群體,對新華文學的底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那麼,1990年新加坡和中國建交之後,從中國來新加坡的新移民潮,則展開了另一輪的新移民對新華文學的深耕之旅。我在這裡僅舉數例說明。
從2000年開始,新移民饒巧虹、王文獻、趙慶、李葉明和穆軍先後進入新加坡作家協會理事會服務。截止2019年,除了上述五人之外,作協新移民會員還包括賴世和、鄒璐、何逸敏、陳思齊、馬龍雲、陳彥熹、張秀美、唐正明、周昊、南治國、張松建、孫俠、何華、章星虹、游長櫻、郭楠和周通泉等,約占會員總數的一成,這些新移民的加入猶如一股清流,為作協的寫作版圖帶來了新的氣象。
2012年,新躍大學出版了新移民學者羅福騰副教授主編的學位論文集《新馬華文文學研究新觀察》。此書收錄八篇以新馬華文文學為研究方向的畢業論文,它們幾乎全是新躍大學中文課程畢業生的學士和碩士學位論文。羅副教授與郭振羽教授合著的《多元和統一:新加坡的語言與社會》,榮列香港「《亞洲周刊》2022年全球華人十大好書(非小說類)」。此書臚列圖表所顯示的統計數字,解釋了新華文學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方言雜糅成風的習氣。
從2012年開始,在時任新躍大學客座講師歐清池和呂振端的號召下,一些新躍大學中文課程畢業生加入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創作學會,參與工程浩大的《新華文學大系》編務,並撰寫長篇緒論,其中就包括了主編《新華文學大系·中長篇小說集》的新移民王永剛。
2015年,時任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王兵在教導《中國現代文學及其教學》這門課時,赫然發現那些整日忙於中小學華文教學的同學們,內心深處對於文學的熱情並沒有完全熄滅,而在批閱學生的期末報告時,突然想到把其中成色不錯的若干篇章編輯成書,這就是2016年新移民王兵主編《品讀新華文學》一書的出版來由。儘管王兵目前是在福建師範大學執教,但他對於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主的東南亞華文文學仍然心心念念,從而發起申請一個名為「東南亞華文文學史料專題研究」的項目,這個項目是中國級別最高的人文社科類課題。
2016年,兩位新移民——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徐蘭君副教授與碩士畢業生李麗丹合編的論文集《建構南洋兒童:戰後新馬華語兒童刊物及文化研究》出版。此書主要收錄徐蘭君之前六年所指導的國大中文系學生寫的與本地兒童文化相關的榮譽論文、碩士論文以及他們的課堂期末論文。
2018年,作協主辦的「新華文學青年詩歌獎」籌委會的九名成員中,中國新移民占了三位:陳彥熹、穆軍和李葉明,顯見新移民已經成為寫作團體的一股中堅力量。
2007年,新加坡教育部屬下推廣華文學習委員會推出駐校作家計劃。這個為提高中學和初級學院學生華文寫作能力而推行的專項計劃,是至今涵蓋面最廣,參與作家、學校和學生人數最多的駐校作家計劃。十年後,新移民作家鄒璐作了一份詳盡的《駐校作家計劃十周年研究報告》,收錄在蔡志禮和希尼爾合編的《駐校作家計劃十周年學生作品精選集:青春同行》(2019年)。
2022年11月12日,新加坡作家節以「南來作家」作為主題,邀請五位新移民:張松建副教授、章良我、鄒璐、穆軍、李葉明(主持人)針對這個課題進行深度交流,這再次突顯了南來作家對新華文學的參與深度。
據我所知,義安理工學院中文系曾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寫作人才,他們之中,就包括了後來進入國大中文系深造的新移民安詩一和廖依然等。他們在畢業後分別進入新加坡文教界任職,繼續發光發熱;同時也加入新加坡華文文藝團體,參與刊物編務與文藝表演等事務。
新躍社科大學中文課程的一些學生,畢業後組成一個積極的寫作群體,不時在報章上發表文學創作,以及與文化和社會課題相關的言論。這個寫作群體中不乏新移民,如潘金娜、惠林然、孫志偉、楊靜等,他們加入新加坡南洋孔教會,擔任儒學課程或古典詩詞的講師,扮演文化傳承的橋樑角色。
在他們之中,孫志偉擔任《雨林詩刊》編委之一,並在由雲南大學主辦的「第一屆東南亞南亞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上宣讀其所撰寫的論文《新加坡華文文學的幾幅風景——甘榜、組屋與「黍離之傷」》,表現不俗。
幾年前,新移民譚瑞榮甫任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源》雜誌的總編輯,就做出了不少編務上的改革,包括推出「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以鼓勵不同體裁的本土文學創作,以及邀請資深撰稿員對卓有成就的新華作家進行深度採訪,通過對話與報道的形式,保留珍貴的新華文學資料。此為新移民深耕新華文學的另一範例。
總而言之,目前的新華文學景觀,是由南來作家、本土與新移民作家學者共同編織出來的,在論述新華文學的各種層面的建設工作時,我們需要給予公允的評價與客觀的評述。
(作者為本地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