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經濟框架兼具戰略和經濟意義,可成為美國在本區域開展經濟外交的寶貴平台。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強調,這個框架應保持開放、包容和靈活,假以時日還能促成美國和本區域之間更緊密而具雄心的經貿往來。
美國總統拜登前天在東京正式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13個是創始成員國包括印度、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多個東協國家。
李總理通過視訊見證印太經濟框架的啟動,並做簡短髮言。他指出,這個框架可成為美國在本區域開展經濟外交的寶貴平台,清楚表明了美國同亞洲夥伴繼續接觸,並深化與太平洋地區聯繫的決心。
框架有四大主軸,即制定公平而具韌性的貿易規則、加強供應鏈韌性、發展基礎設施和綠色科技,以及稅務和反腐工作。
總理表示,他高興看到印太經濟框架包含具前瞻性和積極的經濟合作議程,四大主軸的內容能在本區域引起強烈共鳴,尤其是它們涵蓋了具增長潛力的數碼經濟和綠色經濟領域。
他也說,印太經濟框架保持開放、包容和靈活是重要的,允許成員繼續同其他許多夥伴合作,形成相互重疊的合作圈子,也讓其他夥伴能在準備好時加入。
他說:「我們期待同美國和其他夥伴密切合作,充實印太經濟框架。我們希望,假以時日,它能促成美國和本區域之間更緊密,也更有雄心的經貿聯繫。」
IPEF顯示美國願意就本區域經濟議題進行合作
李總理上周五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說,雖然框架細節還未談妥,但大方向已定,新加坡加入框架後,將設法制定一些實質和互惠互利的倡議。

李顯龍總理印太經濟框架啟動致辭。(李顯龍面簿)
在加深經濟往來方面,李總理認為,雖然最理想的情況是讓美國和亞洲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協定,但美方做不到。印太經濟框架不是自貿協定,但顯示美國願意就本區域相關經濟議題進行合作。
「這包括供應鏈、數碼經濟和綠色經濟方面的合作,並且都是本區域國家關心的、有積極意義的議題。同時它也能讓美國繼續參與本區域事務,因此我們支持這個框架。」
四大主軸範圍廣泛,新加坡有興趣討論的是數碼經濟、綠色經濟合作、可持續能源、可持續金融和碳交易規則。
李總理提到,美國在歐巴馬執政期間積極推進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最終因政治原因無法加入。在日本主導下,其他成員在2018年達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
總理說,印太經濟框架不能完全取代TPP,但它是個前瞻性的議程。新加坡支持這個框架,是因為它釋放寶貴信號,即拜登政府明白在亞洲開展經濟外交的重要。
他說:「我們希望有朝一日,美國的政局能允許他們再度商討制定某種形式的自貿協定,並探討市場准入的問題。但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文:楊浚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