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生部長王乙康說,之前抗疫需要每個人接種疫苗,整個社會才有抵抗力。接下來這一段抗疫過程,「小我」變成國家,「大我」變成世界,只要某國的疫苗接種率不高,病毒就會有變種的機會,一變種就會有前功盡棄的可能。
新加坡能否在今年邁向開放,將取決於國際間是否會有新的冠病變種毒株出現,而這將同每個國家在防疫工作和接種疫苗方面的努力有關。相較於去年同期疫苗接種計劃剛起步的時候,如今大多數人已接種疫苗,本地也已克服德爾塔毒株,因此勢頭更樂觀。
衛生部長王乙康、國家傳染病中心主任梁玉心教授,以及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新發傳染病重點研究項目教授王林發在昨天的《冠病二周年:新加坡經驗談》座談會上討論2022年是否會是新加坡逐步邁向開放的一年。
王乙康比喻,之前抗疫需要每個人接種疫苗,整個社會才有抵抗力。「接下來這一段抗疫過程,『小我』變成國家,『大我』變成世界,只要某某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不高,病毒就會有變種的機會,一變種就會有前功盡棄的可能。」
他認為相較於去年悲觀多於樂觀的情況,今年會是樂觀多於悲觀。這是由於去年同時期接種計劃才剛起步,當時有許多不確定性。
對於即將來臨的虎年,他說:「現在態度是比較小心前進,比起去年,疫苗都打了,我們也克服了一波德爾塔毒株,奧密克戎正進行中,但我相信也能克服的。克服第二波疫情加上接種疫苗,我們的抵抗力比去年強了很多,老虎比牛強了很多。」
梁玉心:記得個人行為如何影響公共衛生
梁玉心形容冠病病毒狡猾且難以捉摸,專家過去兩年的預測經常有偏差,如果過早認為疫情緩和而放寬防疫措施,病毒可能趁虛而入。
王林發也認為,只要沒有出現新變種毒株,加上更好的疫苗,今年可以是冠病病毒終結之年。
持續兩年的疫情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當被問及疫情結束後希望保留哪些改變,梁玉心希望公眾能記得個人行為如何影響公共衛生,以及繼續對新醫療技術保持開明的態度。
王林發則希望保留遠程辦公,以達到保護環境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好處。
王乙康指出,生病戴口罩,以及歸還碗碟,都是非常簡單和良好的衛生習慣,希望在疫情結束後新加坡人可以維持。
他也以自己曾執掌教育部、交通部和目前掌管衛生部的經驗,提出抗疫經歷對各部門的啟發。其中,他希望學校在疫情之後能繼續專注於數碼學習,這不僅為了方便居家學習,也能通過更生動的教材讓孩子自我學習。
交通方面,他認為人們居家辦公後已沒有所謂的「繁忙時間」,即使不同時間上班也能維持工作效率,而之前建地鐵和快速公路都是為了應付早上的尖峰時段,之後用以建造公路和交通設施的土地因此可用作綠化等其他用途。
疫情也加強公共醫療系統和家庭醫生的合作,其中家庭醫生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包括為疑似病例進行檢測和為病患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王乙康也希望家庭醫生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維持年輕人的健康,避免他們患上慢性病。
人們居家辦公後已沒有所謂的「繁忙時間」,即使不同時間上班也能維持工作效率,而之前建地鐵和快速公路都是為了應付早上的尖峰時段,之後用以建造公路和交通設施的土地因此可用作綠化等其他用途。
——衛生部長王乙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