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內容來源於2018年12月7日「全球市長論壇暨第四屆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
及2018廣州國際城市創新大會-城市出行與交通分論壇」嘉賓演講現場內容。
嘉賓簡介:Sim Wee Meng,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鐵路署高級總署長;自2007年起擔任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董事會成員,是新加坡軌道交通的先行者,為軌道交通事業付出了31年心血;主要成就包括完成新加坡首個輕軌項目、新加坡軌道東北線、環線、以及市中心軌道線路等。

Sim Wee Meng:大家下午好!感謝主辦方對我的盛情款待。很高興來到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新加坡的交通出行方面的革命。
新加坡遇到的挑戰是很多的,比如交通堵塞,還有第一里和最後一里的接駁都是問題,而且還有一些老化的情況,比如軌道的車輛都有四五十年的車齡了,所以我們需要很多的維修,很多的加固,這些都帶來了很高的成本。
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怎麼樣用技術來去推進這個方面的變化。這是我今天下午演講的綱要,我想介紹一下我們的挑戰、趨勢和機遇,以及我們採取的一些策略,包括智能軌道解決方案,還有我們的智能出行解決方案,最後會給大家介紹一下新加坡陸地交通總規劃2040,和我們未來的設想。
我所在的單位是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是1974年才成立的。我們主要的職責是要規劃建造和管理新加坡陸上的交通設施,同時要能夠提升公共運輸使用者的體驗,我們的挑戰趨勢和機遇。
新加坡是1965年獨立建國的,我們人口增加了3倍,我們有很多的新移民,現在我們的人口是563萬,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很小,我們是一個小島國,我們的土地面積只有722.5平方公里,我們其實本來只有600多平方公里,後來通過填海又增加了我們的國土面積,所以我們看到了從長遠來說,這種交通出行的方式如果不改變的話對於新加坡是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改變,比如說在交通需求這個方面,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這個方面,特別是對於一個國土面積很小的國家,交通用地只占了我們所有的國土面積的12%。另外我們也看到了新加坡也遇到了生育率過低的問題,現在人口老齡化嚴重,2030年人口30%都會是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所以我們更加要讓我們的交通能夠便捷,舒適,能夠適應我們這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
在這樣的一個數位技術時代,我們用智慧型手機可以實現很多的功能,我們有新的感應技術,還有人工智慧技術,很多的應用,從交通管理,到出行需求等等,都得到了開發,並且得到了使用。我舉幾個例子,比如說隨叫隨到的出行,像Grab應用,共享出行,比如摩拜和OFO,進入到了新加坡市場。你也可以下載一個APP,叫做「我的交通」,用這一個APP就可以使用新加坡公交車、計程車,很方便。
我們採用了一些策略,在2013年我們做了一個總的規劃,叫做《陸路交通總規劃》,我們設定了幾個關鍵指標,到2030年,我們要提升連接的方便性,使用的體驗,而且要更加好地去配合一個包容社會的需求,我們很多的項目很多的措施,要能夠根據這個社會的快速變化而變化。舉個例子,就是我們的自行車道,現在我們做了很多的自行車道的改造,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讓新加坡能夠打造成有700公里的自行車道組成的自行車網絡。我們也做了很多的風雨連廊,來連接步道,我們希望能夠減少車的使用。我們很注重自行車出行、步行,還有你可以用共享汽車,你不需要去擁有一輛車也能夠方便地出行,我們每一年新增的車輛是控制在3%以內的。其實今年2月份以來我們汽車的保有量增長率是0%,也就是說我們沒有新增汽車,我們確實有很多的措施來去鼓勵人們少用汽車,年輕一代也很好地接受了這種生活方式。
從1995年以來,我們一直都在做我們的MRT系統,我們現在的總里程達到了230公里,到2030年的 時候我們要達到360公里,我們第一條MRT線路就是連接南北,第二就是連接裕廊區,淺藍色的這條將會是我們從西到東穿越整個新加坡島的一條線路,目前正在建造中。我們的目的就是到了2030年能夠把我們的MRT軌道交通的總里程提高到360公里。而且在沿線我們有很多的商業活動,為居民提供更大的方便,在2030年也會實現一個目標,就是從他的家裡走到任何一個軌道交通站都不會超過10分鐘的時間。

我們也確保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在過去我們做了很多的能力建設,現在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遇到政府財政預算的緊張,我們需要更多的地鐵列車,但資金是比較緊張的,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列車執照的審批和期限,我們也有所調整,現在我們執照的年限從30到40年減少到了15年,所以對於運營商來說,他就可以有一個專門的基金,這個基金也可以用在線路的維修改造和擴建。使得有綠色性以及可持續性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還有一個我們做的項目,叫做公交車服務加強計劃,公交車服務加強計劃是在2012年啟動的,是 政企合營的計劃,我們跟兩家公交車的運營公司一起合作,其實就是希望提高公交車的運力和公交車服務的質量。這裡面包括了購買一千輛新的公交車和80個公交車服務的啟動,所以在這個項目下面我們的公交車數量增加,運力提升了,同時提供了80種新的公交車服務。
下一個想講的就是公交車的租賃模式,這個是跟14個公交車的打包租賃服務來啟動,在這下面涵蓋了300個不同的時刻表的公交車,提供了300種不同的公交車服務的時刻表,這樣能夠滿足在不斷的時段更加科學的公交車的時刻表的安排,避免在有些時段公交車扎堆出現,有些時段公交車等待時間過長。
看看我們的智慧交通解決方案,首先在智能軌道交通的項目中離不開技術的應用,我們希望利用一些新技術來提升運力,改善效率,提高質量。通過技術來做一些糾錯式的改造,預防一些問題,對公交車的服務和質量進行更好的監控,最終我們希望通過技術實現預測式的規劃,讓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比如運載能力需求,進行更好的運力規劃,對質量問題進行預測性的維護。這就是我們對於智能軌道交通下面提升軌道交通運維質量和效率的一個做法。在這裡我們對路況、對軌道交通進行了有效的監控,通過一系列的技術來實現更精準的監控,這些監控為我們維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比如我們在公交車效應的設施,包括車站上安裝了傳感器,通過傳感器收集數據,收集到的數據可以讓我們進行科學的規劃,預測這個地方有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未雨綢繆地進行維護。 這邊有一些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可以收集數據,在軌道交通上的傳感器收集了公車通過時候的一些數據,比如車輪通過軌道時候的狀態等等,來幫助我們進行預測性的軌道交通的維護和運維。
下一個要介紹的叫做自動追蹤檢測系統,包括了成像的器件,還有傳感器,收集數據,並且能夠進行實時數據的收集和傳輸,幫助我們更好地對於軌道的零部件,軌道的狀態進行自動的追蹤和檢測。
再一個我們做的項目是智能停車場,這個也是在智能軌道交通打包解決方案下面其中的一個,我們會用到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等技術實現智能的提升,虛擬現實下我們可以模擬在停車場的運作,把它模擬到仿真的場景下,對它進行優化。
下一個 想給大家介紹的是智能出行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通過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來提升出行的體驗,比如我們現在進入到了一個共享時代,有很多的共享單車,為了能夠更好地滿足最後一公里和第一公里出行的需求,我們也是在2017年的時候開始做共享單車的方案,來去彌補我們在第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出行上交通接駁的弱勢。
另外一個我們做的是拼車服務,類似於像滴滴這樣的拼車服務,包括了私家車和的士車的拼車服務平台,我們叫做PHC,我們跟相應的運營商來合作,通過拼車服務的平台,幫助社會資源得到更好的有效利用。
下一個,智能出行解決方案中的舉措,就是電動車的共享方案,這個是在2016年有一家叫BLUESG的公司提出的,原來是一個2B的模式,本著減少環境污染的初衷去做電動汽車的共享服務,來讓人們不僅僅是共享汽車,而且共享的是電動車。
在未來的這些年中我們的願景之一,就是無人駕駛,我們希望通過有一些無人駕駛的公交車來補充我們公共運輸的運力,希望未來是通過 無人駕駛公交車來給公共運輸提供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還有一個未來我們要推的,就是下一代的ERP系統,現在正在做方案的準備過程,是希望到2021年的時候能夠啟動下一代的ERP系統,讓它進入運營,這個可以進一步地改善路面出行者的出行體驗。
在我們的陸路交通2040的總體規劃方案,對於陸路交通2040的總體規劃中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不斷地收集各個部門以及社會大眾的反饋,基於這樣的反饋意見,我們不斷地去優化和調整2040年的陸路交通總體規劃,尤其是不同年齡層,他們的需求其實差異比較大,我們從老年人收到的反饋和訴求差異比較大,因此我們希望在2040陸路交通總體規劃中充分考慮不同年齡的人口他們對於出行的需求。
對於新加坡的陸路交通局來講我們還有一個叫MSI全球的子部門,這個部門希望進一步推動在全球領域的協作和合作,幫助我們去打造智能出行。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