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周二,戴森宣布將其總部從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馬姆斯伯里遷至新加坡,以滿足其在亞洲業務增長的需求。戴森公司目前主要生產吸塵器和吹風機等,同時也在籌備電動汽車的研發與生產。關於總部遷移,戴森解釋並非因英國即將脫離歐盟,和稅收也無關,而是為了更接近它增長最快的市場。

為何是亞洲市場?
作為英國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戴森公司近年來在亞洲的業務不斷增長,其三大定位高端市場的主打產品——吸塵器、電風扇、電吹風均受到亞洲消費者青睞,並為其帶來了近半的利潤。2017年戴森的營業額增長40%,達到 35 億英鎊,盈利增長 27%,達到 8.01 億英鎊,其中 73%的增長份額來自亞洲。關於2018年的數據,戴森本周二表示,受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強勁需求的推動,2018年的收益達到11億英鎊(14億美元),高於2017年的8.01億英鎊。目前,亞洲業務已經占到戴森總利潤的50%。
僅從中國市場來看,根據2017年的數據,戴森吸塵器已占據中國線下吸塵器市場的最大銷售額份額。再看吹風機,3000元的戴森吹風機一經上市就賣到斷貨,其品牌號召力和消費者購買慾望可見一斑。去年11月,阿里方面曾表示,其雙11期間部分暢銷產品就來自戴森。
國泰君安此前曾指出,戴森成功的背後是中產階級的崛起,戴森成功進入每一個國家的前提是該國的中產階級已具備足夠的購買力。很顯然,中國等他亞洲國家正是這樣一個既符合其要求又呈現不斷高速增長態勢的巨大「利潤」市場。
反過來再看英國市場,相關數據顯示,戴森英國市場目前銷售額占比僅為總額的4%。另外,從生產角度來看,早在2003年戴森就已經不再在英國製造產品,現在其全部生產製造線均移向亞洲。
戴森執行長吉姆-羅文(Jim Rowan)表示,此次搬遷旨在確保該公司「經得起未來的考驗」,並將使管理層能夠密切關注其在該地區的投資。他在電話會議中也強調,從收入角度看,過去幾年亞洲的增長機會正在加速。戴森正受益於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市場的強勁增長。
或許正是因為此,戴森在其財務報告中表態,由於大部分客戶和生產業務都在亞洲地區。隨著戴森將電動汽車推向市場,亞洲業務的優勢將持續一段時間,並有擴大的趨勢。「公司將會把在新加坡的技術中心規模擴大一倍。」
為何是新加坡?
戴森從2007年開始在亞洲地區布局設備和員工,包括一個以研發為主的科技中心。目前,戴森在新加坡擁有1100名員工,在馬來西亞駐紮有1300名員工,在中國地區員工數為1000名左右,菲律賓約有800人。
相比而言,新加坡的員工雖然不如馬拉西亞多,但性質卻有所不同,戴森在11年前進駐新加坡,成立了一支小型工程團隊開發戴森高速數碼電機。目前,戴森在新加坡的1100多名員工已累計製造超過5000萬台戴森高速數碼電機,每年可以生產 2100 萬台電機,換言之,這裡有非常多現成的高級技術工人。談及選擇新加坡的原因,Rowan在發送給全體員工的郵件中表示,新加坡比較靠近汽車銷售高增長的市場,擁有廣泛的供應鏈和熟練的技工。在他看來,這些優勢都使得新加坡擁有獨特的優勢,儘管該地區無論是生產車還是購買車的成本都在世界上排名前列,但這並不是一個主要障礙,新加坡的技術專長仍令其擁有足夠的吸引力。
去年10月,戴森宣布在新加坡設立其首個電動車製造廠,該工廠於去年12月開工建設,預計2020年竣工,次年推出第一款成品。這一舉動當時引發媒體與外界極大熱議,各種猜測層出不窮,如今結合戴森總部遷移的動作來看,其在新加坡的大力布局確實早已可見端倪。
另外,從稅收方面來看,英國企業稅稅率為19%,新加坡則為17%,稍有下降。雖然戴森表示,將總部遷移到新加坡並不是因為可以因此少交點稅。但Rowan同時也拒絕提供有關該公司稅務的更多細節,他表示這種稅收差異將「微不足道」。
從歐盟體系來看,新加坡於去年10月與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但英國與歐盟的關係目前仍不明朗。如今身家138億美元的英國首富,也即戴森的創始人和主席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此前曾公開表示,英國脫離歐盟會發展得更好,但在外界媒體與網友看來,這一舉動卻是「虛偽」的。
據了解,Rowan 已經在新加坡工作,其他高管如首席法律官等也將加入。戴森今天也再次透露,曾在日產(Nissan)英菲尼迪(Infiniti)等汽車公司擔任高管的Roland Krueger,將執掌戴森電動汽車業務,於4月常駐新加坡辦公。儘管戴森一再強調總部搬遷與英國脫歐無關,並表示將繼續在英國投資和招聘,但在英國準備於3月29日離開歐盟之際,此舉依然可能被視為對英國的重大打擊。(賈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