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加坡警方和中央公積金局聯合發布文告,揭露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詐騙事件:短短兩個月內,至少120名無辜市民被騙,損失總額高達1330萬新幣。
在數字化時代,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其中以假冒政府官員的手法尤為猖獗。
這些詐騙分子巧妙地冒充銀行和政府人員,利用受害者對官方機構的信任,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謊言和操作,成功騙取了大量的積蓄和公積金存款。

詐騙增長圖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此類詐騙案件的高發不僅對個人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也暴露了公眾在面對複雜詐騙手法時的脆弱性。
1. 背景介紹
在過去的兩個月里,新加坡社會被一系列精心策劃的詐騙案件所困擾。
這些案件涉及假冒銀行和政府官員的手法,導致至少120名市民遭受經濟損失,總額達到驚人的1330萬新幣。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新加坡警察部隊與中央公積金局周四(2月1日)發表聯合文告,提醒政府慎防假冒部長騙案,這些詐騙活動主要發生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期間。
其中還有,2023年11月至12月間有三起騙案涉及公積金,損失金額約48萬8000新幣。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這一系列事件不僅對受害者本人造成了重大的財務打擊,也對公眾的安全感和對官方機構的信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系列詐騙事件的發生,不僅揭示了詐騙分子採用的新手法,也提醒了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必須保持高度警覺,特別是在處理涉及個人財務和敏感信息的事務時,更應謹慎行事,避免成為詐騙的下一個受害者。
2. 詐騙手法解析
這些詐騙案件的手法複雜而巧妙,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 假冒身份接觸受害者
詐騙分子首先通過電話聯繫受害者,自稱是銀行職員。他們告訴受害者,其帳戶出現了可疑交易,需要受害者的配合進行核查。

2. 轉接「政府官員」
當受害者對可疑交易表示懷疑或擔憂時,詐騙分子會將電話轉接給另一名同夥,後者自稱是政府官員。
這位「官員」會告訴受害者,他們因涉嫌詐騙或洗錢等犯罪活動而被調查,需要受害者的配合以證明清白。


3. 製造緊迫感
詐騙分子會製造一種緊迫感,聲稱如果受害者不立即採取行動,將面臨法律後果。

4. 指示轉帳或提供敏感信息
詐騙者會以各種藉口,如協助調查、防止帳戶被進一步濫用等,要求受害者將款項匯入所謂的「安全帳戶」,或要求提供銀行帳戶、信用卡信息及一次性密碼(OTP)。
在某些情況下,詐騙者還會指導受害者提取公積金存款後,將資金轉入個人銀行帳戶,然後根據詐騙者的指示進行匯款或提供銀行資料。

5. 斷絕聯繫
一旦詐騙分子達到目的,即獲取了資金或敏感信息,他們便會立即斷絕與受害者的聯繫。
受害者此時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但往往為時已晚。

好在圖中主人公最後發現了問題,現在這些詐騙手法的成功在於詐騙分子精心設計的劇本,以及他們對受害者心理的精準把握。
他們利用了人們對政府機構的信任,以及在面對法律威脅時的恐慌反應,從而成功實施詐騙。
3. 防範措施
為了有效防範這類假冒政府官員的詐騙行為,公眾可以採取以下多層次的防範措施:
提高警覺性
認識到政府官員、銀行或任何正規機構不會通過電話要求您提供銀行帳戶信息、密碼或進行轉帳。
對任何要求立即行動以避免所謂法律後果的通訊保持懷疑態度。
核實身份
如果接到自稱是銀行或政府機構的來電,不要立即採取行動。通過官方網站上公布的聯繫方式自行聯繫該機構,以核實來電的真實性。
不要使用來電者提供的聯繫信息進行驗證。

網友評論 圖片來源:小紅書
保護個人信息
絕不向任何人透露您的銀行帳戶詳情、密碼或一次性密碼(OTP)。
定期更改密碼,並使用複雜的密碼組合,以增加帳戶安全性。
使用官方渠道進行交易
僅通過官方網站或已驗證的應用程式進行銀行交易和公積金提取。
對於任何金融操作,確保您處於安全的網絡環境中。

網友案例 圖片來源:小紅書
加強帳戶安全設置
啟用銀行帳戶和公積金帳戶的額外安全措施,如雙重認證。
利用銀行提供的帳戶活動通知服務,以便及時了解帳戶中的異常活動。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通過採取這些防範措施,公眾可以大大降低成為詐騙受害者的風險。關鍵在於保持警覺,不輕信來路不明的信息,並採取主動措施保護自己的財產和個人信息安全。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詐騙分子的手法就像是變色龍,總能找到新的偽裝。但記住,無論他們如何變換花樣,我們的警惕心和智慧就是最好的護身符。
參考資料:
1. 假冒政府官員兩個月內騙走120人約1330萬元, 聯合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