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究團隊制定指南 助醫生及早診斷肌少症

陳篤生醫院推出可診斷肌少症的指南,讓醫生通過肌肉量和功能指標來預測年長者體能下降的風險,進行有效干預。團隊也發現肥胖型肌少症會導致的健康問題更為嚴重。

本地研究團隊針對300名50歲以上的人士展開為期十年的研究,並根據研究成果,制定了一項可診斷肌少症的指南,協助醫生及早並更準確地診斷出肌少症。
這組研究團隊來自陳篤生醫院,參與研究的謝佳倩醫生指出,一般人可能認為只有瘦的人才會患上肌少症,但實際上肥胖型肌少症在本地也相當普遍,而且情況更加嚴重。因此研究團隊制定指南,希望能讓醫生為病人及早做出診斷,從而通過調整飲食和增加適當的運動,讓情況好轉。
「我們攻勢指南里告訴我們,如果要測試肌少症,通常我們會測試肌肉質量、肌肉的功能、和肌肉的操作。操作方面,通常的測試包括六米的行走測試,而這個要是看你的行走速度,相比的話如果你的肌肉比較弱的話,行走的速度就會比較慢。」
帶領團隊的林偉雄副教授表示,約有四分之一的國人患有肌少症,在本地患有肥胖型肌少症的國人占了10.5%。他也指出,肌少症如果沒有及早發現,可能導致病患容易摔倒、骨折等情況。
林偉雄副教授說,慢性疾病比如說糖尿病、心臟病、肺部或者肝臟疾病也可能導致肌少症惡化。數據顯示,患上肌少症的人當中以年長者和男性居多。
70歲的梁瑞珠發現自己過去一年來體重下降了三公斤,擔心身體出狀況而求醫,醫生後來發現她肌肉較少,有患上肌少症的風險。她坦言,在這之前比較少吃肉,也較少運動。
「他就叫我做運動、去健身房、還有飲食,我吃魚、雞蛋、牛奶、堅果這些。」
她說,做出這些改變後,三個月內體重回升了2公斤,感到比較精神,走起路來也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