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遍地開花的麻辣香鍋和烤魚,可看出本地人對麻辣的喜愛程度。這幾年中國川菜常見的麻辣口味已是見縫插針地在本地餐飲地圖紮根,一旦業者要研發新口味,都會把麻辣考慮在內。新加坡料理結合麻辣元素,沒有違和感,還帶給喜歡辛辣口味的本地食客另一種味蕾刺激,豐富了本地的多元餐飲文化。
★健康版多用途醬料★
前時尚編輯郭雪芳於2021年底創立 Simply Chilli SG。她觀察到市場上缺少適合生酮飲食 (Keto) 的辣椒醬和蘸醬,加上父親因癌逝世,於是決定研發全天然無糖辣椒醬、鹹味蘸醬和手作牛油。

▲Simply Chilli SG 由前時尚編輯郭雪芳創立。
(品牌提供)
四川麻辣醬加入12種香料和四種辣椒,堅持只使用高油酸花生油、非轉基因和無麩質的紅味噌、蘋果醋、日式溜醬油 (tamari)、喜馬拉雅粉紅鹽和羅漢果甜味劑。這應該算是新加坡最健康、符合生酮飲食和純素食的麻辣醬吧!一罐230克($15.90)可用做火鍋湯底、香鍋炒醬或直接加在湯里。網址:simplychilli.sg。

▲Simply Chilli SG 推出健康辣椒醬和蘸醬。
(品牌提供)
*生酮飲食是攝取高比例脂肪、低比例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的飲食方式。
★福州干盤面和扁肉★
廈門街熟食中心的天鵝城面家,專賣馬來西亞詩巫的福州美食。干盤面其實就是拌面,用的是無鹼麵條,撈了大量豬油,上面擺幾片叉燒。在詩巫的拌醬有黑白兩款,天鵝城特地添加了新加坡人喜愛的麻辣口味,一碟$4.50至$5。

▲天鵝城面家的福州扁肉有黑白經典、油炸和麻辣(右下)四款。(SPH Media 提供)
另一款類似雲吞的扁肉,採用薄如翼的無鹼皮,較大顆,很多人喜歡點一碗配著干盤面吃。天鵝城面家的扁肉除了經典黑白,也推出炸扁肉和麻辣口味,一份$3.50至$4。
Amoy Street Food Centre, #02-105
★炸食蘸醬和配醬★
2019年創立的新加坡品牌 Shake Shake In A Tub,特點之一是雞米花 (Pop Corn Chicken)、霸級薯條和洋蔥圈等可選擇喜歡的蘸醬。2021年底,品牌推出四款新蘸醬,包括麻辣、松露、燒烤和咖喱。

▲Shake Shake In A Tub 的雞米花、霸級薯條和洋蔥圈等可加麻辣蘸醬。(品牌提供)
麻辣醬受到嗜辣食客的喜愛,品牌之後在設計一些限時產品也將它包括其中。例如去年配合三周年紀念推出的芝士雞肉漢堡,除了招牌辣醬或蒜香醬,也可選擇麻辣、松露、燒烤或咖喱醬。去年聖誕節的三款卷餅 (Burrito),就有一款特別火辣的麻辣口味。

▲Shake Shake In A Tub 的聖誕卷餅 (Burrito) 有一麻辣口味。(品牌提供)
品牌在全島設有多個駐點,烏節一帶的索美塞有一家咖啡座 (111 Somerset Rd #01-08),網址:shakeshakeinatub.com。
★海南炸雞排★
萊佛士酒店旁海南三街的新瑞記,主打傳統海南雞飯和其他海南料理。繼2021年推出一口食的炸雞飯粒之後,去年中再推出三款口味新穎的炸雞排,當中就包括麻辣和咖喱。金黃色的炸雞排散發麻辣獨有的香氣和味道,配搭海南雞飯粒,十分和諧。

▲新瑞記推出麻辣海南炸雞排。
(餐館提供)
總店:
34/35 Seah St
分店:
大巴窯 HDB Hub 口福食閣
文禮裕廊坊 Kopitiam 食閣
★即煮方便包裝蒸魚★
本地漁夫漁場於2007年開始水產養殖,目前在樟宜一帶水域經營四個海上養殖場。考慮到現代人生活步伐緊張,又未必懂得處理魚類,漁場於是推出即煮方便包裝。金目鱸和鯔魚 (Mullet) 在漁場捕撈後迅速送到兀蘭的食品廠處理,裝入耐熱食品級別真空袋,全程不到八小時,且無添加味精或防腐劑。

▲漁夫漁場 (The Fish Farmer) 的即煮方便包裝麻辣蒸魚。(品牌提供)
四款蒸魚是泰式金目鱸、潮州蒸金目鱸、照燒醬鯔魚和麻辣鯔魚。一包麻辣鯔魚有兩片魚,重320克($14.90)。按說明把魚片袋和醬料袋放入滾水加熱,接著剪開包裝,將醬料淋在魚片上即可。
漁夫漁場產品可在 sgfreshmart.sg、The Fish Farmer Shopee、NTUC Fair Price、Amazon、Red Mart 和 Panda Mart 買到。
★肉脞面★
宏茂橋的爽爽面主打肉脞面(從$3.50起),加料版的有豬肝和豬腰。麻辣版的($4.50和$5.50)麵條Q彈度剛好,被麻辣醬完美包裹,不算特別麻或辣,不必擔心會吃到花椒也不會太油,還撒了豬油渣,味道不錯。這裡還有一款祖母味道的傳統黑湯麵線,帶有薑絲、酒香和藥材味,滋補美味。

▲爽爽面 (Shiok Shiok Noodles) 的肉脞面也來個麻辣版。(陳愛薇攝)
341 Ang Mo Kio Avenue1 #01-07
肉脞面是新加坡常見的小販美食,早期以潮州人售賣居多。「肉脞」是潮州話「肉燥」的發音,也就是肉碎或肉末。顧名思義,肉脞面以豬肉碎為主,傳統潮州版會加肉片、豬肝、燜香菇和扁魚乾(比目魚乾)。深褐色拌醬加了黑醋,麵條嘗起來帶點酸香,中和油膩且更開胃。隨著時代變遷,肉脞面出現多種版本,拌醬有不加醋的,也有加番茄醬的。用料上,扁魚乾成本高,很多小販已不放。
(圖片由陳愛薇、新報業媒體、商家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