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消費者趕在消費稅上調前幾天購物。(聯合早報)
作者 許耀泉
該來的總是會來的:今年1月1日,新加坡的消費稅率正式上調到8%。
前陣子還看到國會議員為了消費稅爭辯不休,朝野雙方羅列出各種理由支持自己的論述,但消費稅終於上調之後的幾天,竟然是一片寂靜:中英文報章不見讀者投函、網際網路上和周圍的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似乎都不是消費稅。
紅螞蟻12月31日到打著藍底黃字招牌的家具店時,沒見到趕在消費稅上調前掃貨的人潮,反而遇到好幾年不見的前同事。
連我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的黃循財都承認:「沒有人喜歡討論繳稅」,這項「沒有人喜歡」的措施,為什麼能夠風平浪靜地落實,或許歸功於時間這帖靈丹妙藥。
這裡說的不是能治癒一切的時間,而是把話先說在前頭,讓大家能把某個課題辯論個夠、吐槽個夠的那種時間。
以消費稅上調為例,時任財政部長王瑞傑早在2018年就已經預告,消費稅會在」2021年至2025年「之間上調。

消費稅上調的課題,近年來在國會裡反覆辯論。(海峽時報)
2018年至今已經過了大約5年的時間,新一任政府在2020年大選就任後、直到冠病疫情趨緩,才將消費稅上調到8%。
這些年來,國會早已將消費稅上調徹徹底底地辯論了一番。在坊間,大家是小聲埋怨也好、破口大罵也罷,對消費稅上調的不滿應該都發泄得七七八八了吧?
某件事到了什麼時候不再是燙手山芋的另一個指標,就是當新聞媒體不再認為它還算是「新」聞的時候。
自消費稅法案去年11月上旬在國會中三讀通過之後,媒體上也鮮少見到關於消費稅上調的報道或評論,直到年底出現一些關於人們為了省錢而趕在消費稅上調前購物的報道,以及一些2023年前瞻類型的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屬於後續的追蹤報道,重點其實不再是消費稅上調,而是人們對於消費稅上調的反應。
換句話說,在新聞媒體看來,消費稅上調本身已是既定的事實,不算是「新」的消息了,不必再著墨太多。

前往淡濱尼西民眾俱樂部領取鄰里購物券的公眾。(新明日報)
無獨有偶,社區理事會與人民協會在1月3日推出第三輪社理會鄰里購物券計劃,給予每戶家庭300元的購物禮券,在連鎖超市、鄰里商店和小販中心消費。
購物券雖然以電子方式發放,但本地還是有一些年長者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或不熟悉數碼購物券操作,紛紛前往住家附近的民眾俱樂部排隊領取紙質購物券。
據《聯合早報》報道,部分民眾俱樂部因此出現了人龍。
這個不夠,黃循財也不忘在同一天舉行的社理會鄰里購物券計劃推介儀式上,為即將在2月14日宣讀的財政預算案做點宣傳:
「財政預算案將在2月14日宣讀,那將是我送給大家的情人節禮物。」
鄰里購物券,加上「情人節禮物」,如果大家對消費稅上調還感到鬱悶的話,相信也會暫時忘掉了吧? 先放風聲,讓子彈飛一會兒,落實的時候再搭配一點糖調和一下,也不失為一種讓「苦藥」更容易下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