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加坡的教育,不用說我們,就連不少明星、名人都有很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新加坡讀書的,足以看出新加坡的教育是多麼的好了!今天我們重點來聊聊新加坡的K12教育。

什麼是K12教育?
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簡寫,是指從幼兒園(Kindergarten,通常5-6歲)到十二年級(Grade Twelve,通常17-18歲)的教育,是國際上對基礎教育的統稱。
新加坡幼兒園
新加坡的幼兒園主要針對2-6歲的孩子,教育課程為3年制,分為小班(Nursery )、中班(K1)、大班(K2)三個階段,有的幼兒園也有豆豆班。幼兒園的課程側重於發展孩子的語言技能、社交技能、解決問題的技能,及數字概念、音樂欣賞和戶外活動等方面的能力。政府公辦幼兒園在教學上會注重與新加坡小學知識的銜接,有讀、寫、認、算等教學內容,採用國家統一教材。幼兒園都是自行招生,學制為每天2節課,每周5天,每學期10周,一年共4個學期;每年5月下旬起有4周年中假期,每年11月下旬起有6周年終假期。

雙語教育
教學語言新加坡幼兒園採用雙語教學。第一語言是英語,按新加坡政府的規定,英語是必須掌握的行政用語,也是學校教學的媒介語。教學使用的第二語言包括中文、馬來語和泰米爾語。
研究表明,6歲以前是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新加坡幼兒園的多語言學習環境,極大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很多孩子在畢業前就能聽說3-4種語言,這會為他們將來成長為國際化人才,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這一點是中國幼兒園所無法比擬的。
保教結合
新加坡的幼兒園提倡老師要發現每個孩子的特點和潛質,加以引導和激發。同時,老師還要教給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加坡的學前教育理念認為,人為的把教學和保育由不同的老師來負責,不利於老師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因此新加坡的幼兒園不設置專門的保育員,通常每個班都配備一名英文老師和一名華文老師(或是其它母語老師),她們在教孩子上課的同時,還要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喂藥、洗澡等,真正體現出「保教結合」。
性別教育
新加坡另一個特色教育的內容是性別教育。新加坡的男孩子,從小被教育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女孩子從小被教育做事要細心認真。新加坡的幼兒園,男女廁所是分開的,幼兒入園的第一課就是認識男女廁所。
學習與實踐結合
新加坡的幼兒園倡導在玩耍和探索中學習,鼓勵和支持孩子的好奇心。他們將探究式學習與課堂相融合,在課上,向孩子介紹大量的兒童故事書和各類藝術,以建立孩子的學習熱情,並開發創造力。同時,幼兒園也鼓勵孩子參加遊學,讓孩子把在學校學會的東西拿到社會上去體驗和感受,真正將知識化為實踐應用。

新加坡小學
新加坡的小學提倡效益及精英主義的教育觀,學生在四年級和六年級時會有兩次分流考試,考試後會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不同進度的學業課程。

重視孩子的性格發展
新加坡小學非常看重孩子的德育問題,他們把孩子作為當做一個未來將會肩負起責任的成年人來看待,教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心。
學校會通過一系列的課外活動、道德教育,將孩子培養為未來可以堪當大任的人。從這種環境下走出來的學生,責任心、擔當感都會比較強。
重視特長培養
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學校中得到全面發展,新加坡專門設立了名為CCA的課外活動課程。新加坡教育部要求所有小學、初中生需要參加四大組別中的一項活動。這四大組別是體育活動團體、制服團體、表演藝術團體、協會和學會團體。每一組別都有各自的教學特色。
體育活動團體,以各類體育活動及比賽為主;
制服團體,例如男童軍、女童軍、紅十字等,培養學生成為獨立自主、具有服務精神的良好公民,制服團體是最難進、最辛苦的團體;
表演藝術團體,聽名字大家應該就能理解他們的日常活動了,包括各種合唱團、舞蹈隊、管弦樂隊、舞台劇等等;
還有就是協會和學會團體,基本為興趣相投的學生在一起研究數學、自然科學、天文學等。
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
培養孩子們的思維方式以及溝通技巧應當及早進行,不少孩子在學校里都處於一種「內向」的狀態,他們不是很喜歡說話,自己和自己玩,還有一些思維較慢,跟不上節奏。
所以培養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溝通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新加坡小學將這方面的教育培養作為日常工作的中心之一。
新加坡小學教育三部曲
新加坡的小學教育是六年制(小一至小六),這六年的教育被分為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學前準備階段、4年基礎教育階段和2年的定向階段。
學前階段
學前準備階段是為了幫助孩子順利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重點是幫助孩子鍛鍊適應能力,為以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四年基礎教育
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是基礎教育階段,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基本讀寫能力和計算機方面的技能。核心課程是英語、母語以及數學,這三門課占教學時間的80%,幫助學生在雙語和數學方面打好基礎。
四年基礎教育階段的作用非常重要,這一階段要打好語言基礎,假如英語不好,那麼會對以後各科的學習都產生影響!
在主課的學習時間之外,學校還為孩子提供音樂、體育、課外活動等課程,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
兩年定向教育
到了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兩年定向階段(小學五年級至小學六年級),這一階段會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興趣及智力方面進行考察,實施分流教學,按照學生展現出來的能力分別進入3種語言流學習。
與基礎階段相同的是學習重點仍舊集中在英語和數學學習上,但是會增加一些核心和擴展課程。此外,學校還會根據學生的能力變化提供各種各樣的課程。

新加坡小學通過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完善的教育體系,讓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尋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新加坡中學
新加坡小升中需要參加小六會考,現在的小六會考是以「八級」的積分等級(Achievement Level,簡稱AL)制,來評估學生自身學習表現,從而決定學生進入哪所中學。

分流制度
新加坡中學課程分為四大源流,學生可憑學術成績在完成中學教育的過程中升上符合自己學術需求的中學源流。
快捷課程:4年制課程,學生只能修讀快捷母語課程,其他課程與特別課程相同,英語為第一語文。中四需要參加O水準。通過AEIS考試的中學同學一般都會進入快捷班。
普通技術課程:(學術及工藝),五年制課程。
學術班的學生在中四必須參加『N』水準考試,通過後才能升上中五參加劍橋O水準考試。
工藝班的學生有兩門主課,英文和數學,第四年必須參加劍橋N水準考試,大多數學生在N水準考試後不再修讀第五年課程,而直接進入技術學院。
特長教育:這門課程提供學生們技術方面的培訓,說的明白點就是讓孩子們學一門手藝。
在中學低年(1、2年級),特殊/快接課程和遇學術課程中所有課程為多修課,包居了:英語,母西(部分學生為高級母語)、數學、科學(包括化學、物理學和生物學全部多修)、人文(包居歷史和地理)、英國文學,美術,技術、家改,公民教、體自和音樂。
IP直通車:一般來說,前5%的學生可以參加直通車計劃(Integrated Program)。這些學生被認為有足夠的實力進入大學,所以會接受6年的課程(4年初中,2年初級學院),中途不需要分心準備O水準考試,直接在中六結束時參加A水準考試。
根據往年數據來看,90%的IP學生會進入大學。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也就是說只要你參加了IP計劃就相當於打開了大學的大門。
分流制度的理念是讓不同學生擁有不同的學習曲線。新加坡的分流制度一直以來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新加坡初級中學
新加坡高中也就是初級中學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學校一般是兩年制的大學預科,很多課程的設置和教導的覆蓋面都根據大學教育的需要而設定。學生在初級中學學習兩年畢業後,大部分學生都能走近公立大學的校門,還有一部分學生能留學海外名校。

新加坡初級學院的科目共分為理科和文科兩大類,但大部分的初級學院都容許學生在時間表許可的情形下,修讀在自己主修課程外的科目,也就是說,理科生也可以選修文科的科目。選修這些科目的學生,在兩年的課程結束後,將參加新加坡-劍橋高級水準會考(GCE Advanced Level)。大部分科目都是通過與大學教育相似的講堂(Lecture)與輔導課(Tutorial)形式進行授課,而理科的一些科目如物理、化學等則有實驗室課。
除了理科與文科的科目以外,每一名初級學院的學生都必須同時選修綜合試卷(General Paper,英文的閱讀、寫作與理解)以及母語(在普通水準會考中高等母語成績優越者可選擇免修)。學生在參加高級水準會考的時候,這兩個科目是作為高級-普通水準程度來考試的。所以他們的評分是利用普通水準會考的制度,由A1至F9來評分,有別於高級水準的評分標準(由A至F)。
另外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將可以在學院的推薦下選修特別試卷(Special Paper),這些特別試卷使學生本身選修科目的進階,難度和程度都比較高。新加坡很多獎學金的頒發機構都要求學生修讀至少兩份特別試卷。由於特別試卷的課程是在正常課程以外的,所以修讀特別試卷的學生往往都需要在下課後才上特別試卷的課。
此外,學校還有豐富的課外活動教育使得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比較中學,初級學院更在意培養學生的演講表達能力。
新加坡的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能自主採取新的思維方式,為未來準備好解決問題和創造新機遇的能力。同樣重要的是,新加坡的教育也幫助學生獲得了良好的價值觀、拓展他們性格優勢,以面對未來的挑戰。國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強健的體魄,發展學生對家庭、社區和國家深厚的歸屬感和使命感,這就是新加坡的優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