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新加坡的印度舞蹈——飛天仙女藝術團的傳承策略

2022年03月01日   •   1萬次閱讀

印度舞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絢麗景觀里一片奼紫嫣紅的園地。新加坡舞蹈界前輩、15歲獲得金奈的印度藝術學校「舞蹈瑰寶」獎的巫瑪拉詹醫生說:「新加坡統計局定義下的印族,他們的先輩其實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或斯里蘭卡的族裔群體。雖然祖先來自不同地方,說的可能是淡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泰盧固語、旁遮普語、孟加拉語等不同語言,宗教信仰也不同。但是,他們都非常珍惜自己的音樂、舞蹈,重視自身的文化之根。也許這就是新加坡印度音樂與舞蹈,一直傳承和發展得不錯,並且得到海外藝術界認可的原因吧。」

民族音樂學與舞蹈人類學的實證研究(Empirical Research)顯示,許多國家的少數民族、或在他國落地生根的離散社群,在個體、群體、族群的層面上,往往有一種「自我危機」的意識。因此,文化認同超過了地緣的認同,而以有歷史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重要符號(significant marker),傳承與創新,甚至與其他文化融合,發揮傳統的生命力(vitality of tradition),為族群的藝術與身份認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Stephanie Sybert的研究發現巴西的日本族群,儘管當代巴西社會環境的客觀條件局限,族群以自創的日本太鼓和巴西桑巴混合成一種以音樂凝聚族群的活動。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結構不斷調整,中華大會堂、總教董、中華工商聯合會,以及各地緣的會館,跨越過方言社群的隔閡舉辦大馬文化節、全國性華樂比賽、全國華人舞蹈節,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活動強化了作為少數人族群的身份認同。[1]

以獲得首屆「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的飛天仙女藝術團為例,這個團隊數十年來通過立檔、研究、教學、宣傳、傳承與創作,讓文化遺產以旺盛的生命力,在族群與社區里持續活躍,弘揚文化傳統,捍衛身份認同與強化族群情感認同,給同行提供了值得參考的經驗。

飛天仙女藝術團藝術總監阿拉賓(左)從唐振輝部長接過獎座

新加坡印度音樂舞蹈的歷史長河

19世紀末開始,來自印度的專業舞蹈與音樂員以寺廟為表演平台,陸續來新加坡演出婆羅多舞(bharatanatyam)、卡塔卡利舞(kathakali)和南印度古典音樂(carnatic music),使族群的娛樂有了更高的層次的提升。1937年後,福康寧山對面的印度廟(Sri Thendayuthapani Temple)從印度請來專業音樂員Ramalingam定期演唱,並在電台播出他演奏的南印度古典音樂。他在1958年成立了Sir Ram樂團。樂隊很快在馬來亞、汶萊巡演,譽滿鄰邦。更重要的是他培養了許多樂手,為印度舞發展推波助瀾。

二戰後,物質生活雖然困窘,但整個世界形勢風起雲湧,反殖民主義的火花點燃文化建設的熱情。新加坡印度藝術協會在S.N.Durai、K. P. A. Menon、V. E. A. Shankar博士等12位有識之士的倡導下,於1949年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填補殖民地教育系統之不足,協助在新加坡出生的新一代印度人與自身的文化傳統根源息息相連。三年後,來自印度年僅27歲的出色舞蹈員巴斯卡,在赴澳途中因為機緣巧合,決定留在新加坡,與新婚夫人珊溚(Santha)成立巴斯卡藝術學院,為剛起步的印度舞普及活動,提供了奮鬥進取的熱能。

1959年,人民行動黨政府上任執政初期,文化部主辦組織了兩百場「人民聯歡之夜」環島巡迴演出。該節目包括華族、馬來族、印族和芭蕾舞,目的是促進各族之間相互了解,宣揚民族團結。1965年獨立前,許多舞蹈團體消失後[2],鼓勵在作品中融合多民族舞蹈於一爐、或在一個晚會中演出多種民族舞蹈的工作,由人民協會文工團和成立於1972年的國家舞蹈團以及從1967年起教育部開始主辦的青年節承擔起來。

外來人才豐富了新加坡印度舞蹈的持續發展,如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物無聲。1977年,來自斯里蘭卡的薩第林賡(Sathyalingam)與妮拉(Neila)夫婦創立了飛天仙女藝術團。4年後,來自印度的沙雙米(Swami Saraswathi)建團的藝術神殿(Temple of Fine Arts),是接下來幾十年維護印度族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角。隨著移民藝術家到來產生的新能量,創作了多民族合演的作品,開掘了多元文化的資源。

1959年妮拉在印度馬德拉斯(今金奈)表演,嶄露頭角

飛天仙女藝術團一鳴驚人

1978年7月開展新加坡舞蹈史研究田野調查的第一個星期天,我按圖索驥,到錫蘭人創立的卡瑪拉俱樂部(Kamala Club)拜訪飛天仙女藝術團。剛踏入排練場,兩位舞團創辦人,薩第林賡和妮拉夫婦立刻走過來,熱情地邀我席地而坐。妮拉說:「人已經到齊了,馬上就可以排練了。」妮拉坐在中央,樂隊有雙面鼓鼓手、木製成的長雙簧管、小鈸、長笛、小提琴和撥弦樂器維納琴演奏員成排坐一旁。妮拉念著節奏,舞蹈員陸續登場。婆羅多舞蹈把表情和動作分成三類:面部、肢體和全身。舞蹈則分成印度古典舞表演的兩大元素:純動作(Nritta)和隨著音樂或歌唱、隨著字義表達情感的舞蹈(Nritya)。舞蹈員能力更高的便可進一步掌握表演Abhinaya,演繹舞劇里的人物。只見她目不轉睛地看學生表演的每一個細節,有時點頭露出微笑,有時皺皺眉頭,與薩塔拉林賡對看了一眼。婆羅多舞蹈的快動作節奏很快,不容表演者有毫釐的差錯。音樂的節拍、節奏、旋律、和聲、調式等要素以及樂器的配置和舞蹈的律動、風格、韻味、舞姿和造型關係密切。妮拉不愧是出身於印度名校卡拉克是塔(Kalakshetra)文化學院的舞蹈表演與師資訓練的優秀畢業生。排練一絲不苟,總結時有鼓勵也有批評。

新加坡印度舞蹈界,有印度藝術協會和巴斯卡藝術學院珠玉在前,一個新的舞蹈團,一定要匠心獨運,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妮拉夫婦是志向高遠的過江猛龍,他們朝耕暮耘,踏踏實實工作。國家劇場信託局在文化部支持下於1982年舉辦的第一屆新加坡舞蹈節,飛天仙女藝術團以《點石成舞仙》一鳴驚人。妮拉的這個小品,保留婆羅多古典舞基本動作的前提下,對動作的方向、力度和幅度上調整,打破了古典舞動作的可預期性,讓觀眾感受到舞蹈語言變化多端的新奇。最後以一長長的花串把舞仙串聯起來,構成一個清麗秀雅的畫面。

舞蹈節多元民族舞蹈的精彩演出,讓妮拉深深感受到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精彩。不久後,她參與了受新加坡廣播公司委約的特別項目:華、巫、印三大民族共舞的《胡姬花》,讓她深深意識到與華、巫同行一起創作多民族舞蹈的急迫性。1984年藝術節,她統籌的節目《瓦利的婚禮》邀請了國家劇場舞蹈學會的骨幹份子、鳳凰舞蹈團、希梨瓦納馬來舞蹈團參與。這個節目的成功,讓她推動多元文化主義舞蹈更具信心。1988年起她和馬來舞蹈家宋賽兒和嚴眾蓮合作,創作了很多在海內外演出的多元民族共舞節目,妮拉1990年在香港參加亞洲藝術節這樣的回答記者:「這類作品,迫使我們思考革新的方法,在摸索中發展新加坡風格的多民族舞蹈,為我們的非物質文化帶來一種自豪感。」

跨族群、跨語言、跨門類的《席瓦嘎米》

2007年,69歲的妮拉念念不忘如何維護多元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召集了65位華、巫、印舞蹈員和數位來自海外的名家,聯合我國創立於1988年的拉賓都朗淡米爾語劇團(Ravindran Drama Group)一起創作這部改編自作家、詩人柯卡基(Kalki Krishnamurthy)歷史小說的《思發嘉米》(Sivagami)。

這部演出時長3小時的大型舞劇,分四幕21場,圍繞著權力鬥爭、善惡博弈、智愚對比,紛紛出場。英文和淡米爾文的字幕,有部分英語念白,讓觀眾能跟上劇情的起伏轉折。《思發嘉米》的另一亮點是由前輩克里斯納(L Krishnan)和青年作曲者阿拉賓(Aravinth Kumaraswamy)寫的樂曲。她邀約不同民族的青年演奏員參與演出,為舞劇帶來不一樣的旋律與音樂色彩。這也是飛天仙女藝術團轉型成為專業舞蹈團後旗開得勝的成功大製作。

師生情深啟動新人接棒新旅程

說到轉型,不能不歸功於四位跟隨妮拉多年的高足:羅嘎(Loga)、披麗雅(Priya)、梭密(Somi)和習瑪(Seema)。她們請妮拉按照可持續發展系統方案研究的邏輯架構,遴選接班人。妮拉選擇了和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外人」,才華橫溢的阿拉賓。

說是「外人」,其實又同是故鄉人。阿拉賓也來自斯里蘭卡。1983年,斯里蘭卡爆發了內戰。他離鄉背井來到新加坡,完成了資訊科技的學位。他能編程與製作音樂,因此圈內人都說他左手用電腦,右手彈維納琴,同時用身體示範舞蹈。2005年,妮拉力邀阿拉賓加盟飛天仙女藝術團,擔任藝術總監,同時擔任行政總監。

兩位創辦人薩第林賡和妮拉先後在2011年和2017年離世,但他們在課室里神采奕奕、坦誠熱情的聲影,永遠陪伴著藝術團的新一代。阿拉賓和他帶領的團隊都很清楚,身處這個一切都在加速的時代與社會,潛心傳承與傳播族群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滿挑戰。阿拉賓說:「去年獲得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之後,我們更覺得任重道遠。舞團的計劃是定期組織舞蹈講座、表演藝術的演示、包括古典和民間舞蹈及音樂、出版我國印族藝術先驅對新加坡貢獻的書籍。我們還希望和其他獲獎者南華潮劇社和美麗遺產馬來舞蹈團合作,在合作中了解彼此的特色與內涵。舞團也相信,我們應該在創新、傳播中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不斷以高質量作品和觀眾見面,是最實際而有效的做法。」

文物局頒獎禮上飛天仙女藝術團與美麗遺產馬來舞蹈團舞蹈員合影

在創新、傳播中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拉賓此言不虛。今年四月,飛天仙女藝術團公演的《難民》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部以婆羅多舞蹈形式編排的90分鐘舞劇,選擇了難民這個世界性問題為題材。六個技藝純熟的舞蹈員,淋漓盡致演繹了難民顛沛流離、不斷轉徒、無家可歸的苦難。舞劇貫穿了藝術總監阿拉賓和三位編舞者莫漢(Mohanapriyan Thavarajah)、任吉

(Renjith Babu)和維娜(Vijna Vasudevan)為難民而吶喊的關懷精神,令人動容。

舞劇《難民》貫穿了莫漢等三位編導、阿拉賓和三位編舞者為難民而吶喊的關懷精神

莫漢著作的《從一個舞者的視角看吳哥窟》是飛天仙女舞蹈團出版計劃的第一步

這個舞劇的靈感來自聯合國難民事務署出版的一本詩集:《青年人的心聲》。作者是為12位來自世界不同角落兒童難民撰寫,寫難民遇到天災人禍的苦況,對全球時事的社會批判。因此舞劇的重頭戲在描述難民逃離家園、流離失所的這一場舞蹈。舞劇的第二段雙人舞,節奏哀怨緩慢。燈光設計師Gyandev Singh在天幕打了一個朦朧的大月亮。一對戀人回想以前的美好時光,仰天問明月,何以如今身在異鄉,有家回不得?接著,編舞者先後用一片棕色輕紗布和木棍,編排了一段象徵在落戶的土地上建立家園的舞蹈。節奏快而有力,充滿對未來的期待。把舞劇推上高潮。

《難民》的創意與議題,讓觀眾耳目一新。舞蹈員技藝純熟,讓觀眾欣賞印度到古典舞的身姿與造型之美;頭部、頸項、眼球運動的獨特之妙;以及與中國戲曲指法有異曲同工的手指語彙,審美價值頗高。

以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理念引導

1991年吳作棟前總理在一次關於新加坡多元文化主義政策的演講說過:新加坡是我的家,我在這裡有一席之地,我屬於這片土地。各種族群體必須保護他們的文化,以免「過度西化」和「去文化化」(deculturalised)。阿拉賓說:「我們有許多倡議:包括現在已進入第10個年頭的印度表演藝術大會,內容包含藝術理論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述,新加坡藝術從業者的專訪及每月出版的月報,為學生提供了定期表演的平台。這些項目,一點連成線,互有關聯。」飛天仙女藝術團的外聯部主任維蒂婭補充道:「我們學生和校友成功連成一條終身學習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鏈,他們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孫輩,參加我們的課程。傑出校友被聘為飛天藝術團的指導員,有時幾代人還同台演出。其中有些移民海外的校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了自己的印度舞學校。我們也參加國際藝術節、國際研討會,不斷在學習中求進步。」

1/2
下一頁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5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4萬次閱讀
年薪16萬新幣仍喊窮!新加坡中產哭訴:我們才是隱形貧困人口
2025年04月27日   •   10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華僑銀行開戶最新超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從今天起到5月3日,新加坡大選期間注意這些
2025年04月27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576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9405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4959次閱讀
超乾貨!幾歲可以單獨坐車?多大可以不用安全座椅?新加坡帶娃乘車全攻略
2025年04月27日   •   4617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275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104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