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億歐大健康11月5日消息,TBSI-CSI(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研究所)癌症精準方法研討會今日在南山智園舉辦。本次活動匯聚來自中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印度的前沿科學家,圍繞精準療法評估、分子抑制劑、肝癌蛋白質重編碼、染色體標記及核酸檢測、轉錄激活劑等研究展開交流,共同對癌症精準治療方法的研究和未來進行探討。
目前,應對癌症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放射治療、中醫藥的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以及一些局部治療。長期以來,手術治療仍然是治癒癌症最主要的方法。但隨著近年來的醫學水平逐步提升,以靶向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手段被也被得到更多的運用。
2015年,歐巴馬政府宣布啟動「精準醫學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將精準治療手段推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實際上,精準治療的時代正在來臨。而針對癌症治療藥物,我國也在今年10月初將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其中也包括多種腫瘤靶向藥物。
所謂靶向治療,是指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來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此種方法研發的藥物進入體內後,會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而不會危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相較於放療等手段要更為精確有效。公開資料顯示,1997年第一個用於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大分子靶向藥物利妥昔單抗上市,而第一個小分子BCR-ABL抑制劑伊馬替尼也在2001年推出市場,這標誌著腫瘤的治療逐步進入到靶向時代。
TBSI(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中心主任Peter Lobie教授指出,深圳近年在精準治療領域的布局不斷加深。2015年,深圳市人大六屆一次會議已將推進「健康深圳」建設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推動相關部門支持推動精準醫療計劃的落地,包括靶向藥物研發在內的諸多應用場景得以推進。
本次研討會上,TBSI的首席研究員Maohua Ma博士從他主要從事的科學與工程介面研究領域出發,分享了「用於評估精確療法的基於微流體的3D微量沖洗器」(Microfluidics based 3D microtumou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therapies)的主題演講;而新加坡國立大學癌症科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Sudhakar JHA分享了「TIP60.com如何以及為何被病毒攻擊?」(How and why TIP60.com is hacked by viruses?),他所在的研究小組通過了解染色質重塑復合物的調節及其在癌症預防和干預中的作用,進而幫助實現癌症的精準治療。
「我們發現大約6000個低重複區域富含多個脫靶,這提高了這些6000染色體位點的CRISPR標記的效率。(We found around 6000 low-repetitive regions enriched with multiple off-targets, which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of CRISPR labeling for these 6000 chromosome loci.)」TBSI的首席研究員Peiwu Qin博士在主題演講中說道,「這些結果證明了我們的方法監測活細胞中重複和非重複基因組區域的位置和動態的可行性。(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our approach to monitor the position and dynamics of both repetitive and non-repetitive genomic regions in live cells.)」未來,這一技術或將有助於靶向藥物的相關研發。
援引近期中國抗癌協會編寫的《中國惡性腫瘤學科發展報告(2017)》給出的數據,2016年中國城市惡性腫瘤位列全人群死因第一位。目前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占全球35.78%和37.56%,是世界上肺癌發病和死亡最多的國家。此外,全世界近50%的胃癌發病和死亡病例也都發生在我國。推動相關科研成果的臨床運用,能夠有效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據悉,TBSI是清華大學和伯克利加州大學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於2014年9月聯合建立的學術科研機構,秉承「學科交叉」、「國際化」和「產業夥伴關係」理念,致力於探索「大學-政府-企業」三方合作的培養模式。
TBSI下設三個研究中心,分別為環境科學與新能源技術研究中心、數據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其中,作為本次研討會的主辦方精準醫學與公共健康研究中心,除了腫瘤治療研究之外,還對集成分子診斷系統、幹細胞治療和再生醫學、生物醫學檢測與成像、大分子平台轉化醫學和生物製造等領域展開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