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7日訊)中國商家搭上榴槤風潮,甚至推出「榴槤爆漿雞塊」,食客評價兩極化!有西方人形容它的餡料就像屍水,東方人卻嫌它的榴槤味不夠濃。
《聯合晚報》報導,榴槤近年來在中國掀起熱潮,當地商家紛紛推出榴槤口味的食品,包括樂事在去年推出榴槤味薯片,以及肯德基數月前推出榴槤爆漿雞塊。

榴槤爆漿雞塊,西方人形容它的餡料就像屍水。
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分院副教授邱玉清博士,日前受邀到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就馬來西亞榴槤流向世界的課題分享研究結果。
她以肯德基今年9月在中國推出的榴槤爆漿雞塊為例,指出當時有西方人在網上點評,形容雞塊的榴槤餡料就像一具屍體被開膛破肚後,流出來的液體。
不過,也有東方人認為雞塊的榴槤味太淡,就像是「殺了一隻剛好吃下榴槤的雞」製成的,反映出食客對榴槤的兩極化評價。
此外,今年初,一名英國人曾發起活動,在一盒巧克力中摻入一顆榴槤味巧克力,以此強調家庭暴力對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傷害,表現形式相當誇張。
榴槤在馬新兩國受熱捧的程度不在話下,除了各種榴槤口味的咖啡、煎堆、咖喱角等,榴槤老饕還可在貓山王美食專賣店,享用榴槤火鍋和比薩。
反之,一些西方人則認為榴槤氣味極度難聞,直指它散發出垃圾桶或腐屍的味道,輕則令人聞之欲吐,重則令人彷佛置身於生死攸關的一刻。

肯德基今年9月在中國推出榴槤爆漿雞塊。(取自網際網路)
看見榴槤想起大馬文化?
看見麥當勞會想起美國文化,看見動漫就會想起日本文化,以後全球人民看見榴槤,會否聯想起馬來西亞文化?
邱玉清以上述例子說明東西方對榴槤接受程度的不同,也進一步闡述榴槤從本土流向世界的同時,應如何維護自身的獨特性。
邱玉清以「文化氣味」(cultural odour)的概念說明,氣味濃烈的大馬榴槤在走向世界的同時,應確保其身份和獨特性不會逐漸流失。
在大馬政府的積極推動之下,有業者與中國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在大馬大規模種植榴槤樹,再運去中國賣,也有業者設立榴槤研究所和博物館。
但她認為,在出口榴槤的同時,透過農業旅遊(agritourism)吸引旅客去大馬參加榴槤團,在果園品嚐新鮮採摘、不同品種的榴槤,更能維護大馬榴槤的特色。

有網紅試吃,指每塊雞都有濃濃的榴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