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項目的管理,是否成功,首在於整體定位,每當面臨一個新項目開工時,總是在想,如何監理才能達到目的?於是不由自主的思考學習外國的先進做法,希望能找到答案。為此,搜索了香港、英國的做法,最近又在全網開始研究學習新加坡監理的做法。
學習完之後,才有點明白,中國的監理制度,是集大成,部分是學習新加坡的,一部分學習歐美。
與新加坡的最相似,都屬於全球少有的採用強制性監理制度的國家,監理類似於政府監督功能的延伸,僅負責工程質量,不負責進度和投資控制,那些是設計院的事情。其它如旁站制度,材料見證等等,全過程控制,基本上類似於新加坡的監理制度。可以說,中國的監理主要是學習新加坡的。
與新國有何不同?首先,新國的監理很難換,新國規定,沒有監理存在,就不能施工,你可以換,但更換期間,你先行停工。其次,新國的監理必須對政府負責,工地上所有的不符合法律的情況,必須全面如實地向政府主管機構報告,這是強制性的,否則,你就是犯罪,而且是行為犯,不論有無後果,你得吃牢飯;第三,新國的監理是個人執業,必須是在政府註冊人員;第四,無需為施工單位的質量和安全承擔任何連帶責作任。
中國的監理制度部分學習了歐美的業主項目管理制度,就是協助業主控制進度和投資。
新國的監理制度,實際上是政府監督的補充,他主要服務於政府,確保公眾利。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監理與新加坡的更接近,基本上也只管些質量和安全,象徵性的管理些進度和投資。歐美,叫項目管理,是完全市場化的行為,不具有任何強制性,你必須具有投資、進度管控等全過程管理能力,才能吸引業主接受你的服務。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監理雖不具有高智能性,不具有全過程服務的能力,但也學習了歐美讓市場選擇的做法。
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就知道了解決辦法,對於從業人員而言,也就知道了如何從業,你要麼依靠學業專長,為業主提供全過程的高智能化管理,現在叫做工程諮詢,要麼提供可靠的質量監督,但前提是你得擁有質監站的公權力。所以,作為中國監理,必須積極轉變策略,明確定位,以服務求生存。

發帖時間: 新加坡本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