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時東南亞的一個小國家,因為面積小,人口少,所以,新加坡發展成為了一個城市國家,也被稱為獅城,是亞洲地區首屈一指的已開發國家。
然而,新加坡是有硬傷的,而且不可忽視。那就是新加坡的土地面積實在是太小了,只有719平方公里。這個面積甚至還不及中國的一個普通的縣。

對於新加坡的這個硬傷,當年新加坡成立之初,李光耀就發現了這個問題。當時李光耀認為,這樣大的新加坡,基本上是沒有未來的。
所以我們看到,後來,新加坡極力推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合併,根本目的就是為新加坡找一個出路。
彼時的新加坡糧食短缺,淡水需要從馬來西亞輸入,人口很少,工業基礎也基本沒有,這樣一個小地方,沒有根基,似乎也看不到未來。

但是新馬合併後,雙方過得並不好,最終還是鬧了分家。新加坡也獨立了出來,自從獨立後,李光耀就一直努力在為新加坡尋找自己的未來。
新加坡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功不可沒。因為地處要衝,成為扼守東亞經由印度洋的大通道。
新加坡抓住了機會,建立了一整套的港口貿易體系,石油提煉,貨物轉運,貿易結算。依託港口的優勢,新加坡經濟狂飆突進,在東南亞地區首屈一指。

但是李光耀作為一個被譽為上個世紀最具政治智慧的領導人之一,與其說是馬六甲海峽成就了新加坡,不如說是李光耀成就了馬六甲海峽。
李光耀的智慧不僅在於發展經濟上,他在政治上的智慧更為人稱道。因為李光耀的眼光非常毒辣,待人對事方面看得非常遠。
他依託新加坡與英國親近的關係,努力抓住西方資本,拉攏西方國家,取得西方國家的支持。

他在新加坡實行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治理模式,這套模式既不同於傳統模式,也不完全照抄西方模式,它幾乎是李光耀根據新加坡的歷史與國情一手打造而成的。事實證明,這套模式非常適合新加坡。
而在民族矛盾上,李光耀同樣處理得非常好。雖然華人是新加坡的主體民族,但是新加坡並未出現華人排擠其他種族的情況。這一點,馬來西亞做的就非常差。
不過,無論新加坡發展得如何,李光耀卻一直新加坡的未來非常擔憂。為此,李光耀在萬年給新加坡的未來提出了建議,他說,新加坡要想長久的發展,必須要和美國保持良好的關係。

李光耀的這種做法當時是很正確的,因為美國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國,而且新加坡本身與英美關係非常親近,依靠美國,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但是我們看到,隨著我國的發展,近些年,遠東地區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的局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的勢力和影響力,在東南亞地區逐漸退出。

所以,新加坡如果真的像李光耀那樣說的,完全依靠美國,肯定是不可取的。而作為一個亞洲國家,新加坡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地位,及時作出調整,跟上時代步伐。
李光耀的親美政策能否讓新加坡經久不衰,這是無法保證的,因為美國自身的衰落已經是不可阻擋。新加坡為了自身的未來,需要及時作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