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家環境局(NEA)昨天發布公告,指出伊蚊絕育試驗計劃第三階段已經結束,淡濱尼西和義順東試驗範圍內的伊蚊數量減少90%,當局將在下個月開始第四階段的試驗。

屆時,試驗範圍也將從第三階段的144座擴大至284座組屋,研究人員也會嘗試以無人機將不育雄性伊蚊釋放在試驗範圍。

環境局過去三年試行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技術,試驗該技術控制伊蚊數量的成效。研究人員把注入沃爾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釋放在試驗範圍,帶菌雄蚊和傳播骨痛熱症病毒的雌性伊蚊交配後產下的卵不會孵化,有助於抑制伊蚊數量。雄蚊不會叮人,因此也不會傳播病菌。
第四階段測試範圍擴大,當局也將開發新生產設施,增加雄蚊孵化數量。比如說用無人機,當然還是在非常初期的測試階段。

環境局從2016年起開始在淡濱尼西和義順東的組屋展開研究。在第一階段的研究中,淡濱尼西和義順東的伊蚊數量分別減少50%和57%;第二階段里,兩個研究區的伊蚊數量分別減少70%和80%。
環境局網上數據顯示,截至9月28日,本地今年累計出現1萬2369起骨痛熱症病例,每周新增病例在7月達到頂峰後逐漸下降,從7月第二個星期的664起減少至9月第四個星期的263起。
(信息來源:新加坡N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