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現感染群的陳篤生醫院,上周已經不允許訪客進入病房,直至另行通知。過去兩周曾到訪陳篤生醫院的人,也從5月1日起,不准到其他醫療機構探病,除非是特殊情況。不過,需要治療的病患還是可以去求醫。陳篤生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得暫停到其他醫療機構看病。(海峽時報)
作者 紅螞蟻團隊
你是不是也和紅螞蟻一樣,以為新加坡目前只有陳篤生醫院和樟宜機場第一搭客大廈這兩個社區感染群?
其實新加坡截至昨天(5月3日),一共有九個「活躍」(open)的社區感染群。
相較於陳篤生醫院目前不斷擴大的感染群,其他八個明顯有些「小巫見大巫」(見下圖)。

(徐子瓊製圖)
看完是不是覺得:
不看都不知道有這麼多感染群,瞬間覺得新加坡的疫情比想像中的嚴重?
相信很多蟻粉都有同感。
陳篤生醫院感染群的擴大速度,有些令人擔憂。4月29日,陳篤生醫院的疫情被定義為「感染群」後,每天都增加新的確診病例。
4月29日:新增8名確診(累計:9例,被定義為感染群)
4月30日:新增4名確診(累計:13例)
5月1日:新增3名確診(累計:16例,88歲女病人不敵冠病病魔逝世)
5月2日:新增11名確診(累計:27例)
5月3日:新增8名確診(累計:35例)
逝世的那名88歲女病人(病患#62573)是在4月14日入住陳篤生醫院的9D病房,4月28日確診患上冠病。這名病人生前患有癌症、高血壓、充血性心臟衰竭、中風和高脂血症(hyperlipidaemia)。
從目前的社區病例,我們至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即使接種了疫苗,也並非萬無一失,陳篤生醫院感染群里確診的醫護人員和部分病人都已經接種了兩劑疫苗,仍然染疫;
冠病檢測呈陽性,不一定意味著是二度感染;
冠病康復者,還是有可能再次受感染。
換句話說,目前還不是鬆懈的時刻。
專家:目前還不能稱為「新一波社區感染」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Alex Cook)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指出,雖然近來增加的社區病例著實令人關注,但單從數字來看,仍不能被稱為「新一波社區感染」。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研究)古阿烈副教授。(海峽時報)
他說,當前的每日新增社區病例,離去年四月初新加坡社區病例出現高峰期時的每日超過40起本土傳播病例相比,相去甚遠。
截至昨天(5月3日)中午,新加坡的新增社區病例為10起,其中8起與陳篤生醫院感染群有關,其餘兩起則與已知的病例有關。另外還有7起輸入病例。
古阿烈副教授認為目前的情況,可說是一記當頭棒喝,讓大家看清現實。
「大家最近對防疫條例都相當鬆懈,這不失為對現狀的一個好的審視,看清現實。」
「我不會小看這一周出現的感染群,這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但目前的情況跟去年的大相逕庭。」
他認為,近期的社區病例回升或許可以提醒那些仍未接種疫苗的人士趕緊行動,及早接種疫苗,因為期望社區永遠都沒有病毒是不實際的,保護好自己才是上策。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告訴《海峽時報》,比起一年前,新加坡的處境明顯好多了。我們已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接種了疫苗,我們的冠病檢測流程已更成熟完善,全國有超過90%的人在使用「合力追蹤」App,而且醫療機構也作好準備應對冠病病例的增加。
要是我國的接觸追蹤、檢測和隔離程序一如既往的有效,目前的這個小浮動(blip)應該可以在接下來幾個星期內受控。要控制住疫情,大家必須繼續遵守防疫措施,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
「關鍵是公眾要配合。若你被要求去做拭子檢測,請前去做。若被通知休缺席假,也請遵照。」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聯合晚報)
李顯龍總理在五一勞動節集會上致辭時說,要應對不斷變化的疫情,我國必須敏捷地做出反應。
「在必要時,我們得迅速收緊措施,以抑制病毒蔓延,並避免新加坡推出第二輪阻斷措施。」
他警惕,我國若再次啟動像去年的阻斷措施,將嚴重打擊人民的生活,而經濟復甦的希望也將受重創。
李總理籲請新加坡人與當局配合併遵守防疫措施,不要放鬆警惕。
他說: 「我們不要犯其他國家犯過的錯誤,過早地慶祝,太快放鬆警惕,往往導致比第一波疫情更糟的第二波疫情,進而有必要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