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在牛車水一帶的惹蘭固哥小販中心的魚湯攤位因發生肢體衝突而登上各大主流和電子媒體,連馬來西亞媒體都報道此事。(新明日報)
作者 盧麗珊
魚湯是新加坡小販中心受歡迎的特色美食,在2022年結束之際,咱們的魚湯再度名揚國際,至少是遠傳彼岸了。

在新加坡小販中心內總能找到魚湯這道美食,售價一般含一碗魚湯加一碗白飯。(聯合早報)
上周在牛車水一帶惹蘭固哥小販中心魚湯攤位因發生肢體衝突而登上各大主流和電子媒體,連馬來西亞媒體都報道此事,可見其荒誕程度。
媒體的報道都將重點放在攤主只願意售賣隨魚湯售賣一碗飯,而不願意依循客戶想多加一碗白飯的意願而發生爭執。最後攤主「罷賣」引發爭端,搞到必須報警了事。
表面上看似攤主不太合理,令人難以置信,可是細閱文章才發現,矛盾應該是雙方因態度和語言而擦槍走火。到最後誰也不讓步才發生肢體衝突,在推搡擺在托盤上的滾燙魚湯的過程中,燙傷彼此。

女攤主表示,過程中被魚湯燙到左手。(新明日報)
姑且不論對錯, 這類發生在小販中心或咖啡店的紛爭時有所聞,最糟的情況還會腥風血雨,刀光劍影。
我在宏茂橋組屋區一個看似平靜祥和的咖啡店,就曾見過食客毫無預警摔破酒瓶的粗暴場面,嚇得我們連忙放下碗筷逃離現場。
我更關心的是,原本是承載美食天堂美譽的小販中心,怎麼可以隨時變成暴力充斥的場域?這裡可是我們大部分老百姓天天光顧,老少出入的生活場景呢。
往往因小事而大動干戈
其實隨手拈來,見報的小販中心衝突,某程度是由於管理不當、失效所導致。例如,人手不足、清潔水平差強人意、收碗和清理桌子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澎湃的人潮。
而有些時候,雙方僅僅是因小事而大動干戈,大有乘機發泄怨氣、晦氣和壓力之勢。
我印象中最嚴重的一次是2017年的報道。
舊機場路熟食中心由15名清潔工負責收168個攤位的碗碟,人手長期短缺,導致碗碟經常堆滿桌,引起攤主或食客與清潔工多次發生糾紛。已經連續兩年報警約15次,當中至少發生了5次肢體衝突。例如,熟食中心的一名攤主因清潔女工收碗碟手腳太慢,兩人發生口角,引發丟碗碟的糾紛。

(聯合晚報截圖)
從攤販的角度而言,繁忙時間清潔工忙不過來,經常發生「有位無桌」的情況,攤販得自己動手清理而產生不悅,進而激化到肢體衝突。這單純是人手分配多寡的簡單算數題,應該不是太難解決,卻一直是本地許多小販中心的死穴,令人非常納悶。
再看今年6月,攤販與清潔工在熟食中心掀罵戰亮三刀,兩人皆被捕。地點是文慶路上段第17座巴剎與熟食中心外。一名飲料攤販和清潔工起爭執,雙方爆發衝突,清潔工被推倒後,手揮餐刀,還找來一把約40公分長的刀「護身」。
據了解,飲料攤販也不甘示弱,拿了一把17公分的刀對抗。細究之下發現,兩人並非之前結怨,真的只是因小事起爭執。

(新明日報截圖)
2021年,疑不滿對方九人同桌,一群男女在小販中心起爭執。男子被激怒而動手打人,當場被路過的警察逮捕。
網站的視頻顯示,一對身穿條紋衫的大叔和女子先後走到這桌人面前,跟他們說話,一名黑衣女子隨之站立,與這對男女吵架,雙方看起來情緒十分激動,不時揮舞雙臂,兩女也有肢體碰撞。
除此之外,小販中心也經常丟失餐具。
根據今年9月的報道,食客自行歸還碗盤疑誤扔或誤放,鳳山小販中心有攤販指近四個月內不見了約200個碗,每天收攤前自行數一遍做記錄並報警求助。

(新明日報截圖)
基於什麼理由食客沒有歸還餐具,至今沒有答案,會不會是對抗必須收碗的條例使然,故惡作劇丟棄餐具?
如果上述事件都令你覺得見慣不怪,真正令人吃驚的是,警方無奈推出「妙招」對付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因小事干仗的「小奸小惡」。
據報道,從2020年開始,在竹腳小販中心和附近街道放置了十多個「勸架告示牌」,提醒公眾別為一時發怒而打架傷人,否則可能會「一時憤怒,抱憾終生」,最終面對罰款和牢獄之災。
據稱自告示牌出現後,小印度小販中心的攤販和食客皆認為效果立竿見影,糾紛和打架案件大減。從以前每月都看到有人打架三四次,到後來鮮有發生,環境和治安都變好。

(聯合晚報截圖)
一名外地作者在知乎欄目上寫道: 「要真正了解新加坡,必須到小販中心走一遭。」
他或她寫道:許多人來到新加坡,對於眼前的高樓大廈和林立商鋪,只會覺得不過如此。即使逛名牌店,住金沙城豪華酒店,也未必有趣。
「只有到了小販中心,你才會看到新加坡的真實內心。」
沒錯,小販中心是新加坡眾生相的真實寫照,在這裡新加坡人覺得最自在,最不拘束,甚至可以很自我的想高談闊論就高談闊論、想飆髒話就飆髒話、想狂吼就狂吼、想失控揮拳就失控揮拳,它反映本地人相處的真實模式。
在這裡,國人的壓力可以得到舒緩、情感可以交流,國民性格中的易怒、不耐煩也無死角的自由流露和展現。不一定是最優雅、不一定最美,卻絕對的真實展現。
如果小販中心可以管理得更好,上述的問題是不是某程度上可以解決?

牛車水熟食中心。(新明日報)
我一直很納悶,新加坡人可以打造出舉世聞名的國際機場,每天接待數以萬計國際旅客,應對錯綜複雜的場面,甚至人模人樣向全球旅客流露迎賓微笑,卻管不好每天提供我們美食或日常基本餐食的(每個小販中心有數十到數百個)攤販?
怎麼一「降級」來到鄰里的小販中心便醜態畢露,隨時可以出動語言暴力,隨時可以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的陣仗呢?
更何況,新加坡小販中心食客向來以「難伺候」,要求特別多和奇葩聞名。攤主當然也不會客氣應對,大家不都是同一國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嗎?怎麼差異會那麼大?
或者我們該深思這些國民性格的各種面向,是不是在向我們昭示社會的快節奏和高壓生活正如何影響性格的塑造和定型?
又或者,我們應該問問,這是不是我們一直要面對的真實面貌,是我們可以引以為傲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