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如何管理和服務國際人才

2019年03月05日   •   3萬次閱讀

新加坡於1965年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彼時全國總人口不足200萬,發展基礎非常薄弱。但其依靠精準的定位和開放的政策,50年間一躍成為全球金融中心、電子工業中心、會展中心、生物醫藥中心以及區域教育中心。在2018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排名中,新加坡排名第二而中國位列第43名。2016年,在新加坡近561萬人口中,有40%來自國外,研發領域的國際人才比例更高達 78%。

研判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錄

人才需求目錄是根據勞動力市場短期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長期趨勢制定的引才清單,具有前瞻性、動態性和戰略性。科學精準的人才需求目錄讓新加坡能更有針對性、策略性地引入國際人才。新加坡人力資源部根據人才需求目錄和人才的背景履歷審核發放不同類型的工作準證。目前針對國際人才主要有三種准證類型:高層次人才的EP准證、中級技能人才SP准證、一般外國勞工WP准證,並對後兩類准證的發放實施配額管理。根據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2018年人口簡報》,持WP准證的外籍人員占41%,而持EP和SP准證的國際人才分別占11%和12%。根據《新加坡人口白皮書2013》的規劃:到2030年,新加坡從事管理、行政和技術類工作的中高層次國際人才占比要達到三分之二。

政府引導,出台人才優惠稅政

目前,新加坡個人所得稅稅率在0-22%,低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的稅率水平(加拿大17-29%,美國15-28%)。新加坡制定的海外工作者納稅人計劃規定:外國工作者享有5年的稅務優惠期。此外,新加坡對企業也採取低稅制,只徵收一個稅率為20%的所得稅。為鼓勵企業研發,還實行了研發費用雙重扣除,以減輕企業的納稅負擔。對企業在招聘、培訓外來人才的支出,以及為外來人才提供高薪和住房等福利待遇產生的支出,可以享受稅收減免。對於經營先導型產業的技術企業,免稅期可長達10年。為鼓勵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設在新加坡,政府對公司總部的稅收只有0%-15%。

多元辦學,提高人才綜合素質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新加坡加快了從轉口貿易和製造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向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的轉型。1998年起新加坡開始實施「雙翼發展」戰略。一翼是「十所頂級大學計劃」,即用10年時間吸引10所世界頂尖高校與新加坡高校合作辦學或設立分支機構。該計劃實施後效果明顯,喬治亞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知名高校紛紛參與合作。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計劃實施後幾年間新加坡共引進2000多名科研人員。另一翼是「環球校園計劃」,旨在將新加坡打造成為全球教育服務貿易中心,吸引周邊國家來新加坡求學,這既提高了新加坡的教育水平又帶動了經濟增長。根據新加坡統計局數據,2009-2013年新加坡教育服務業總收入從30億新元增加到47億新元。新加坡國際學生人數也從2005年的7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23萬人。

主動出擊,搭建人才集聚平台

「良禽擇木而棲之」,擇何木而棲?答案就是平台。聯繫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成立於2008年,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和人力部的下屬機構,承擔吸引國際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資和生活的職能。「聯繫新加坡」設有工業勞動部、市場傳播部、新加坡迎接中心和全球運營中心。其中,全球運營中心共有12個分支機構,除新加坡總部外設有北美分部(舊金山、紐約、波士頓)、雪梨分部、印度分布(孟買、欽奈)、歐洲分部(法蘭克福、倫敦)、首爾分部、中國分部(北京、上海)等區域分部,形成了覆蓋全球的引才網絡。通過遊學、研討會、求職宣講會和博覽會等形式,「聯繫新加坡」既扮演了「宣傳窗口」的角色,又發揮了充實人才庫、構建人才網絡的作用。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治國的成功之道就是栽培優秀的人才,羅致更多的人才,提高政府的素質和生活的素質。」縱觀新加坡國際人才管理與服務的四項舉措,可以將其國際人才戰略概括相互串聯的「五環」,即:作為國家戰略由政府最高領導層直接推動;重視本土人才的開發和培養,注重人口整體素質的提升;有針對性和策略性地引入外來人才,並圍繞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進行適時調整;人才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始終秉持政府指導與市場緊密結合的原則;建立相關的政策配套機制,對人才進行有效的甄別、管理和培養。

來源:大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