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市場,企業旗下人員的來去,本是平常的市場定律。尤其在經濟困頓時期,大規模裁員更是難以避免。
過程中,雖然難免有人不甘、有人惆悵,但僱主若處理得宜,往往多少還能維持住好聚好散的基本底線。
只是,最近在新加坡傳出大規模裁員消息的Lazada新加坡分部,不在此列。
這家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電商平台因裁員過程倉促、手法粗糙,陷入公關危機。
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NTUC)和其Lazada附屬的工會食品飲料及同行業工友聯合會(簡稱FDAWU)皆批評該公司未事先通知與諮詢工會,便啟動裁員是「令人無法接受的」。
FDAWU甚至致信告知Lazada,他們已將此事上報人力部。
放完假就被開除
本地媒體報道,受影響的Lazada員工是在元旦假期結束返回公司上班後,遭突如其來的裁員消息「重擊」。
據悉,不少人是在元旦假期期間收到開會通知,有的人還特地銷假,返回公司開會。
豈料,會議中等待他們的,竟是慘被開鍘的噩耗。
受訪的被裁員工直指此次裁員既不公平,也缺乏透明度。
過程中,管理層被指未與被裁員工進行有效溝通,有者甚至被突如其來的消息嚇哭。
裁員的時間點選在元旦佳節,也被認為有欠考量。
據報道,目前已有近100名員工被告知離職消息,有的更是表現優異者,其餘員工也因為無法知曉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被裁者而人心惶惶,導致公司團隊士氣低落。
一言以蔽之,沒交沒代、手法粗糙,是此次Lazada裁員風波引發爭議的主因。

被裁的Lazada員工申訴公司的裁員過程不人道。(Freepik示意圖)裁員是門學問
事實上,過去兩年,全球已有不少像Lazada這類新創科技公司,在經濟前景不佳和融資成本升高的大環境下,被迫裁員。
但大多數公司管理層幾乎力求做到好聚好散,對裁員過程慎重以待,類似Lazada這樣從頭到尾都是「災難級別」的裁員行動,並不多見。
眾多公司紛紛裁員的過程中,如何好好裁員,成了每間公司的必修學分。

冬海集團旗下的蝦皮(Shopee)近年來也頻頻傳出裁員消息。(海峽時報)
以下是幾個普遍被歸納出來的要點。
首先,當然是要對員工有所交代,尤其是告知公司裁員的理由。
公司之所以裁員,有者是因為陷入財務困難,有的是要簡化人力削減營運成本,也有部分僱主打算應用新興科技取代人力,理由林林總總,但交代清楚,是基本要素。
近年來,公司高層向全體員工發出內部郵件,說明裁員決定和裁員依據,已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一封由音樂串流平台Spotify執行長丹尼爾·埃克(Daniel Ek)告知全體員工裁員消息的內部郵件早前就被美國《華爾街日報》逐項分析,說明一封教科書級別的裁員通知書,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除了前文提及的裁員理由,感謝被裁員工對公司的付出,也是在情感上撫慰被裁員工必備的語句。
裁員過程如何展開、遣散費條件等亦應該一一列明。
據分析,比較合理的做法,通常是先由公司CEO發出郵件,告知全體員工公司裁員的決定。
換句話說,此時員工還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是被裁退的一員,該封致全體員工的郵件的用意,是讓員工先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對公司裁員的原因稍微有個底。
該封郵件接著會進一步說明裁員將如何展開,以及如何通知受影響的員工。
不同公司作法各異,但充分溝通是基本原則。
有的公司會選擇由各部門主管和受影響的員工面談,有的會由人事部展開說明。不變的是,遭裁退的員工必須是在相互尊重,以及同理對方的情況下獲得通知,並討論相關後續。
裁員過程中的「倖存者」也同樣必須予以關注。
若留下的員工情緒沒有獲得得到撫平,公司未來的團隊士氣肯定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理想的做法是,公司高層必須清楚闡明,公司在裁員後的下一步動向,以及未來願景。
自由市場,裁員固然是在商言商,但牽涉人的部分,不妨多點同理、多點對話。
一間公司,若裁員手法粗糙,鬧得風風雨雨,滿城皆知,不僅給被裁員工帶來二度傷害,對本身的商譽,恐怕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試想想,對待旗下員工尚且如此薄情寡義,消費者又要如何相信這件公司會對他們的訴求誠懇以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