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新加坡全國大選的計票工作中,海外郵寄選票的計入情況引發廣泛關注。選舉局上星期四(5 月 15 日)完成海外選票點算並公布最終投票成績,數據顯示,大量海外郵寄選票因各類問題未被計入結果,這一現象不僅關乎海外選民的權益,也對選舉的全面代表性提出了挑戰。

本屆大選共有 1 萬 8389 名新加坡人登記為海外選民,其中 1 萬 7237 人來自須投票的選區。
在決定行使投票權的方式上,8091 人選擇在海外 10 個投票站投票,5966 人成功完成投票,投票率約 74%。而 9146 名選擇以郵寄方式投票的選民中,7808 人下載了選票,約 85%,當中 6097 人的選票在期限前寄達。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這些寄達的郵寄選票中,僅有 3363 張被計入最後結果,占比約 55.16%,意味著有 2700 多張,即大約 45%的郵寄選票未能生效。
選舉局上星期六(17 日)答覆詢問時,詳細說明了這些郵寄選票未被計入的原因。首先,郵戳問題成為關鍵因素,部分選票郵戳不清晰、郵戳日期晚於 5 月 3 日投票日,甚至根本沒有郵戳,這使得當局無法確認選民是否在投票日前寄出選票,根據規定,此類選票無法被認可。
其次,信封上的簽名與登記資料不符的情況也較為突出,由於無法確認選票是否由選民本人填寫,這類選票同樣被排除在外。
再者,信封破損或未封好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無法確保選票在寄送過程中未被竄改,為保障選舉公正,這類選票也不能計入成績。
選舉局還特別指出,這些被拒絕的信封在處理前,均會展示給在場的候選人和計票人員,確保整個流程公開透明。
如此高比例的郵寄選票被拒,引起了學者的關注。長期關注本地政治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楊邦孝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指出,將近一半的海外郵寄選票 「被拒」,這一比例不僅會讓海外選民感到失望,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郵寄選票機制的成熟有效程度尚未達到理想狀態。
通常而言,成熟有效的投票機制合格率應達到八九成,而此次大選郵寄選票的情況顯然與之存在差距。
他建議,選舉局一方面應加強向選民宣傳維護選票完整和保密的重要性,讓選民清楚了解投票流程與要求;另一方面,在不影響選票完整性和保密性這兩大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能否適當放寬對郵寄選票有效性的嚴苛要求,例如針對一些非關鍵信息的小瑕疵,通過合理方式進行補救而非直接拒票。
此外,陳慶文副教授還提議選舉局展示被拒絕的郵寄選票實例,並在投票說明書內清晰解說各類問題及正確做法,讓海外選民有直觀參考,避免在未來投票時犯同樣錯誤,確保他們不會因流程複雜或擔心出錯而對郵寄投票望而卻步。
新加坡自 2023 年總統選舉首次開放海外郵寄投票,這一舉措旨在方便海外新加坡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權利。但從此次大選海外郵寄選票的計入情況來看,相關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與優化。
今年 3 月,前非選區議員、新加坡前進黨秘書長潘群勤也曾對海外選民郵寄選票問題發出提問,她提到在 2023 年的總統選舉中,準時寄達選舉官的選票里,約四成因郵戳模糊、不清、缺失或逾期而被拒。
此次大選再次暴露出類似問題,也為未來選舉工作敲響警鐘。如何在保障選舉公平公正、選票真實有效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確保海外選民的選舉權得以充分行使,將是新加坡選舉部門後續需要重點思考與解決的課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