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總理王瑞傑強調,冠病疫情凸顯世界的相互交融與相互依存,人們必須緊記發展與繁榮是通過合作實現的。因此,他建議亞洲各國繼續加強區域架構和夥伴關係、把握新發展機遇,以及加強自身經濟韌性。
冠病疫情凸顯世界的相互交融與相互依存,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呼籲亞洲以開放和包容的方式,加強合作與經濟一體化。
王瑞傑(4月20日)線上參加博鰲亞洲論壇對話會時指出,亞洲今年的經濟展望高度取決於冠病疫情與烏克蘭衝突局勢的發展。他對亞洲的經濟前景保持「謹慎樂觀」,並強調烏雲尚未完全退散,「前方可能還有顛簸」。
王瑞傑研判,若出現值得關注的新冠病毒株,所帶來的衝擊將取決於公共衛生措施實施多久,以及有多嚴格。
全球通貨膨脹率在烏克蘭衝突前已經上升,烏克蘭局勢更使通脹進一步加劇。王瑞傑警惕,世界目前同時面對增長受限和通脹惡化兩股對立力量,在全球尋求擺脫冠病陰霾之際,各國中央銀行和財政當局必須靈巧地應對宏觀經濟挑戰,包括出台果斷的貨幣政策措施以應對通脹風險,同時實施具針對性的財政援助,支援最脆弱的群體。
長遠而言,中美緊張關係和近期的經濟制裁措施加劇了去全球化的風險,但王瑞傑強調,全球化未來到臨界點。
他舉例說,全球貿易系統面對阻礙時保持強勁,全球貿易額去年即便在疫情下仍達到新高。但他提醒,人們不能把這視為理所當然。冠病疫情凸顯世界的相互交融與相互依存,「摩擦存在的同時,我們必須緊記發展與繁榮是通過合作實現的」。
王瑞傑因此呼籲亞洲各國以開放和包容的方式,加強合作與推動經濟一體化。他提出的建議包括,繼續加強區域架構和夥伴關係、把握新發展機遇,以及加強自身經濟韌性。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今年已正式生效,《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也在持續推進。王瑞傑表明,這兩項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協定都錨定於亞洲,「我們繼續歡迎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這些計劃,並對未來的合作保持開放」。
推動數碼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他也指出,冠病疫情加速了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變化,這在數碼與可持續領域尤其明顯。要讓數碼貿易成為關鍵的增長驅動力,各國應合作統一標準,以確保數碼經濟中可靠的數據流通,並推動更多人參與。
他說,推動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出於經濟考量,而是因為氣候變化關乎人類的生存。綠色發展需要巨大的資金和頂尖科技,因此須要集體努力。
在加強自身韌性方面,王瑞傑認為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波動性也有所增加。各國不能單靠本身的力量增強韌性,而是得通過加強合作更好地應對干擾,尤其是在危機時期確保關鍵貨品的流通。
他說:「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必須放下分歧。通過合作,亞洲和世界不只能從疫情中復甦,也能在後疫情的世界中變得更強。」
榮譽國務資政吳作棟前天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諮詢委員會會議時,也對世界日益分化和去全球化的趨勢提出警惕。
吳作棟是博鰲亞洲論壇諮詢委員會成員,他在面簿貼文指出:「隨著中美戰略對抗的加劇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各國拆掉彼此之間不信任的牆,共同合作建設穩定環境,讓各國都可以繁榮發展,變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