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訊)一盒8元的「蟹棗」並不便宜,加上寫著「貨到付款」,咖啡女頭手放下戒心,誤擊賣家發來的連結下載惡意軟體,最終損失7000多元。
李女士(59歲)告訴記者,今年6月1日在面子書看到售賣「酥炸蟹棗」的廣告後,便透過WhatsApp與賣家聯繫。

李女士損失7000多元後報警。
她說,有關蟹棗的價格為1盒8元,並不便宜,當初要買10盒分給家人吃。
「我在餐飲業工作,知道網上那些便宜食品,很大機會都是騙局,所以看到這個蟹棗並非搞促銷,加上送上門後才給錢,才不疑有他。」
等她聯繫賣家後,對方也撥電來跟她確認原本戶頭還有6萬多元,幸早前已轉走。
「我算是非常小心了,數年前也經歷過在網上買德國電飯煲送給女兒,付了數百元後,對方卻失聯了,自此我特別留意這些網上騙局。」

李女士說,騙子利用同樣的廣告繼續在面子書招搖撞騙。(讀者提供)
只是騙局日新月異,她指很多詐騙手法自己也跟不上,但總覺得所有錢放在同一個戶頭並不安全,因此早前將6萬元轉去跟兒子的聯名戶頭。
損失數額包括工資與朋友託付的5000元善款,李女士不敢告訴家人。
李女士說,她每年都會去泰國行善,捐款給當地老人院,計劃下個月會到泰國,所以友人籌集善款, 提前將5000元交給她,托她到泰國行善。
她指被騙子轉走的7000多元里,其中5000元就是朋友的善款,餘下2000多元則是剛匯進戶頭的月薪。
「我已將此事告訴朋友,並答應說自己會承擔這筆錢, 以後會還給對方。」
點擊連結後馬上退出
李女士展示與對方溝通時的截圖。對方跟著發送連結介紹其他肉類和甜點等,隨後再發來連結,要求她下載應用支付5元押金。
她強調,一開始不以為意,就點擊連結,被帶到付款的銀行介面,但她突然想起不要在第三方應用輸入銀行帳戶資料,因此馬上退出。
「那個應用介面一直寫著『處理中』,當時我沒再輸入任何資料就退出,想說很麻煩就不買了,不過之後我的手機在下載某些東西後,就好像有點卡卡的,無法正常操作。」
不久後,她指再接到賣家來電,指她銀行帳戶出現兩筆不明交易,要她去查看,對方甚至每小時都撥電來,不斷重複告知相同問題,但她在打開銀行應用時卻無法登錄。
期間,她也接到一名自稱是銀行職員的女子來電,要求她提供資料,不過遭到她拒絕。
直到隔天,她突然收到電郵通知,指銀行的轉帳限額前一天被提高至1萬元,還有一筆7430元2角的數額被成功轉走。
李女士最終在6月2日報警。警方證實接獲投報,並指調查仍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