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螞蟻製圖)
作者 徐子瓊
小印度大街小巷自10月中旬起,就換上一身色彩斑斕的節慶彩妝,每個角落都掛上靚麗的燈飾,準備在11月14日迎接屠妖節——這個慶祝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擊敗邪惡的節日。

2020年小印度屠妖節彩燈。(印度文化遺產中心面薄)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小印度店主及傳統協會主辦的亮燈活動的規模縮小了很多,但節日氣息絲毫不減。
其實,在小印度,五顏六色的不僅僅是彩燈和鮮花,還有許多隱藏在街角深巷裡令人驚艷的壁畫。
別以為小印度的壁畫,一定都與宗教和民族有關,其實不然。小印度有許多非常時尚且有創意的大型壁畫,儼然就是一座露天的壁畫美術館。
不信?那就跟紅螞蟻一起探索這些美輪美奐,值得打卡的壁畫吧!
生活系列 《小印度的傳統行業》

(roots.sg)
上面這幅名為《小印度的傳統行業》的壁畫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實龍崗和小印度一帶,印度族群最常從事的行業,包括串花環、鸚鵡星象占卜和洗衣行業。這幅壁畫是在2016年完成。
地點:Bebilios Lane 8 號
作品:Traditional Trades of Little India
畫家:Psyfool
《越過跑馬埔路》

(roots.sg)
這幅長20米高8米(最高點)的壁畫就畫在跑馬埔路(Race Course Road)上的店屋,表現的是一名騎師駕馭一匹賽馬急速衝過小印度一條街市,掀翻幾籃蔬果的場景,作品名稱就叫《越過跑馬埔路》。
跑馬埔路在小印度可是名聲響噹噹的,是本地建於1842年的首個賽馬場所來命名。
這個坐落於今日的花拉公園的賽馬場,當年吸引了各族群的人士前去,來自上流社會的歐洲人更是這裡的常客。賽馬場的存在,也為第一批來自印尼爪哇和印度的客工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這幅壁畫在2016年6月由43人一起協助畫家創作,他們包括17名客工,一名畫畫助手,以及來自萊佛士書院的23名學生和兩名教師,用了一個月畫完。
地點:Race Course Road 74 號(作品藏在窄巷裡)
作品:A Ride through Race Course Road
畫家:Jaxton Su JingXiang
《牛之地2》

(8Days) 印度族群與牛的關係密切,印度宗教對於神牛的崇拜更是歷史悠久。小印度就曾經是一個牛隻買賣交易的地方,這裡有幾條路都與牛有關係。
例如加寶路(Kerbau Road)的「加寶」就是馬來語「水牛」的意思;倫布路(Lembu Road)的Lembu則是馬來語的「牛」。
在加寶路上的這幅壁畫《牛之地 2》,顧名思義,靈感就來自當地居民關於該地區歷史與牛的故事。作品將各類牛隻、雲彩與鮮花都以七彩繽紛的方式表現出來,每隻牛身上都畫上白色的傳統印族符號。
為什麼作品叫《牛之地 2》,是不是還有一幅《牛之地》?
沒錯,原本在這個壁畫旁,還有一幅2015年完成的《牛之地》。可惜的是,隔年整面牆就被恢復成白色,原來的壁畫也只能留在照片里:

(theoccasionaltraveller)
畫家林慧敏說,《牛之地2》是《牛之地》的延伸。她想像著牛隻從早前的《牛之地》的牆壁上不見了,四處遊覽小印度,還與社區互動。這些牛就像小孩一般玩得開心,與人和諧相處,藉此體現我國多元文化的社會。
地點:Kerbau Road 67 號(小印度地鐵站E出口)
作品:Cattleland 2
畫家:Eunice Lim
《訂閱會議》

(8Days) 這幅作品是為了紀念就坐落在它旁邊的Siyamala書店已經有超過30年歷史而創作的。作品捕捉了人們如何在時間的長河裡,從書本和故事中發現印族的歷史與傳統。

Siyamala書店和友善的老闆。(theoccasionaltraveller)
地點:Serangoon Rd 82 號
作品:Book-A-Meeting
畫家:Eunice Lim
花樣年華系列
不管走在小印度哪裡,都能隨處可見花,壁畫里也有它們美麗的身影。 《雲里》

(8Days)
這幅黑白壁畫是由不同種類的花卉,如菊花、茉莉、萬壽菊和胡姬花(蘭花)等組成,與牆身背後的22號公園酒店(Park 22 Hotel)的殖民地黑白屋建築形態融為一體。
其創作者Speak Cryptic經常用黑白兩色來創作壁畫,他解釋說,這幅壁畫里的幾種花卉經常被用來製作傳統串花環,水牛路(Buffalo Road)上隨處可見。這些花卉圖案也是印族女性身穿的傳統服飾紗麗(Sari)布料上最常見的花紋。
地點:Kerbau Road 60 號
作品:In the Clouds
畫家:Speak Cryptic
《天星願》

(8Days)
天星百合是東方常見的百合群,以其芳香的香水而聞名。
百合花的花語是心愿、願望。畫家Susanna創作這幅壁畫,是為了幫新加坡印族美術學會(SIFAS)祈願,希望該美術學會能從坐落的星光路(Starlight Road)上,猶如天星百合香水那般,散發出迷人的芳香,源遠流長。
地點:Starlight Road 2A號
作品:Stargazer's Wish
畫家:Susanna Tan
《蓋亞》

(8Days)
蓋亞就是地球的意思。創作這幅畫作的美術家,希望公眾能暫時讓視線離開手上的電子配備,走近一些、仔細看得更深一點。
他希望通過作品傳遞一個重要的信息:生命中有些事物,是不能僅僅通過照片或視頻來體驗,必須親眼看見親身經歷,讓視覺、觸覺、嗅覺與身心和情緒相結合在一起,這樣的經歷才算完整。
地點:Race Course Rd 122號
作品:Gaia
畫家:Tinu Verghis 《無題》

(8Days) 這是一封遺漏在狄生路後巷的匿名情書。靈感來自於用鮮花作為一種交流媒介,金盞花(Marigold)經常被用來提倡正面的對話。兩位藝術家Leow Wei Li和Dominic Khoo希望通過「無題」重新點燃人們與花語的聯繫。
地點:Dickson Rd 2 號
作品:Untitled
畫家:sobandwine
《茉莉香之城》

(聯合早報)

(國防部長黃永宏面簿)
畫家選擇用鮮活生香的茉莉花,來表達他對獅城印度客工的敬意。茉莉花既代表了他們在這個城市裡成長,也代表著他們對家人的思念。一朵朵茉莉花開在彰德路的牆身上,形成一道美麗的城市風景。
地點:Chander Road 27 號(跟隨牆上枝藤和小茉莉的線索)
作品:Madan Mogra, Jasmine of the City
畫家:Nadiah Alsagoff
《香味》

(theoccasionaltraveller)
如果小印度地區的香料和香菜都有顏色的話,它們會散發出什麼樣的色彩?這幅壁畫回答的就是這道問題。在畫家眼中,香味的顏色猶如銀河系那般旋轉著,周而復始,人生也是如此。
地點:Desker Road 120號(Creatures餐館的外牆)
作品:Flavours
畫家:Shah Rizzal
人物系列
作為印度族群的聚集地,以下這幾幅壁畫的內容,主要圍繞著一些印族代表人物及印度傳統舞蹈。
《卡塔卡》

(8Days)
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是南印度喀拉拉邦的代表舞蹈。富有特色戲劇效果的各種臉譜,是卡塔卡利舞的重要特徵,例如英雄人物為綠色,反派人物要加紅色,並在鼻尖和額頭加白色飾物;正面女角為肉色,獵人為黑色等等。
實龍崗路上的這幅壁畫成功的將卡塔卡利舞中的不同元素濃縮在五腳基里。這幅壁畫很長,是攝影師們公認最難拍下全景的一幅畫。
地點:Serangoon Road 86 號
作品:Kathaka
畫家:Didier 『Jaba』 Mathieu
《打工英雄》
